何谓《素书》
《素书》向来被称为“优游官场,洞悉世情,修身立命,檠栝之作”的中国历代奇书之一。
并且,因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而名扬天下。
《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全文共1336个字。
书中文字朴实,字字精当,行文风格与老子《道德经》有几分相似。
这本书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也就是推断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张良的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大名鼎鼎,汉初三大名将之一。
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曾经问大臣们:“大家说说,我为什么能打下江山,建立大汉朝?”
大家七嘴八舌地谄媚了一通。
刘邦说:“你们都没说到点子上,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三个人,镇守国家,安抚老百姓,不断保障后勤给养,我比不上萧何;能指挥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把这三个人用好,才打下江山,奠定了大汉的基业。”
有关张良的故事
有关张良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得比较详细。
尤其是“黄石公赠书”的故事,让张良与《素书》扯上了瓜葛,也牵引出了很多说法,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记载张良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张良一出场,就带有大侠风格。
张良是战国时代韩国人,祖父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
父亲韩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前),父亲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现在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城关东)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在下邳没事遛弯,巧遇黄石公,经过三次考验,黄石公把《素书》赠给了他。
司马迁是这么记载的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
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
《素书》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据说张良得到这本书之后,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彻大悟,心领神会,很快便把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机缘巧合做了刘邦的谋士,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开创了大汉基业。
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悄然隐退,演绎出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旷世浩叹。
有人说,张良在辅佐刘邦以及后来做官、处事的传奇一生中,大部分运用了《素书》的知识,也因此,后世之人把这本书当成了中国古代内容博大精深、大智大慧的谋略学著作。
后世人猜测,张良一直没找到传人,无奈把这本书放进了自己的坟墓里,在西晋时期被盗墓贼挖了出来。
书中密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宋代人张商英得到了这本书,才让这本书得以公之于天下。
据说,曾国藩曾数读此书,并将其中之大智慧融入曾学体系之中。
据说,蒋介石也曾活用此书,并将其中王霸之道化为统治手段之中。
久而久之,这本书的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