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燕郊陪
三
第四节 同学聚会
01
在北航读书的同学中,家住北京市区的有六个,顺义一个,密云一个。至今还有联系的只有市区的四个,顺义的一个。
这次又要和北京的同学见面了,刘泽清不由得想起前年和同学们曾经有过的一次聚会。
2010年春节后,刘泽清送女儿上学,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那天早上八点钟左右下车来到出站口,长林早就在那等着了。
同学相见,少不了一阵寒暄:
“你好!”
“你好啊!”
“哈哈!都老喽!”
是啊,一晃二十多年不见,能不老么?
长林是北京同学中比较活跃热情的一个,上学时,不管谁有什么事找到他,都会尽力帮助。
毕业以后,他成了同学之间的联络员,凡是来京办事或者旅游的同学,只要他知道,都会热情接待,并给予帮助。
春节后的北京,还是天寒地冻,地上有水的地方都结了冰,刘泽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女儿穿着一件灰色的羽绒大衣,见长林只在毛衣外面套了一件春秋衫,而且还敞开着拉链,刘泽清问道:
“你只穿这点衣服不冷吗?”
“不冷啊,习惯了。”
看来他身体还是那么健壮,刘泽清记得上学时,他就是这样了。
他家就住在木樨地,三人出站上了地铁,很快就到了他家楼下,他带着客人进了一家包子点吃了早餐,然后去他家。
电梯徐徐上升,走到十六楼停了下来。
他开了房门,正在家里等候的长林夫人立即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和来客握手,表示欢迎。
刘泽清这次是第一次见到长林夫人。
五十出头的她,和长林差不多高,身高大约一米六二,黑黑的短发略有些蜷曲,一双有神的眼睛,白静的脸上没有一点皱纹,白色满天星图案的衣服外穿着一件绿色的外套,给人就是一副东方传统女性的形象。
长林向她介绍完刘泽清及其女儿,她拉着燕子的手亲切的说道:
“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她看了看在一旁微笑着的燕子,接着又说道:
“以后在北京有什么事就来找我们。”
长林也热情的说道:
“星期天来我家,我们给你做好吃的。”
燕子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回答道:
“好的,谢谢!谢谢!”
长林说:
“我已经告诉了老鲍、张春明、王芳、张欧里,并请她们转告李新京。”
最远的是家在顺义的老鲍,长林打通了他的电话:
“老鲍,老刘已经到了,你现在在哪里?”
“快了、快了,再过半小时,我准到。”
长林接着打通了王芳的电话,问她们什么时候到,电话里传出了女性带有磁性的声音:
“张欧里已到我这里,我们很快就到。”
他们继续聊着天,等候几位同学的到来。
刘泽清简单的介绍了自己这么些年的情况,最后问道:
“你呢?还在清华同方上班吗?”
“是啊!还不到退休年龄,还得再干几年。”
“身体怎么样?这些年过去了,没什么问题吧?”
长林回答说:
“身体还好,只是几年前出过一次车祸,肋骨断了三根。”
“啊?怎么搞的,伤完全好了吗?”
“好了,只是天晴下雨稍微有些影响。”
王芳家就在离木樨地不远的玉渊潭附近,她和张欧里很快就到了长林家。
长林夫人听见敲门声,马上起来开门。
随着开门声,王芳清脆的笑声就传了进来,她握着刘泽清的手笑着说:
“哈哈!刘老板,还是老样子,没变多少。”
她可能听长林说过老刘有一个小厂,所以风趣的称老刘为“刘老板”。
刘泽清也哈哈一笑:
“不行喽,老了,头发都全白了。”
张欧里家住在西直门地铁站附近,她和王芳都是北京机电研究所的职工,上学期间,她俩曾经在张欧里家请老刘宿舍的同学和北京的几个同学吃了一餐,同学间毫无顾忌天南地北、胡吹乱讲的“侃大山”,那温馨、和谐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
张欧里是班上的老大姐,王芳比较活泼,张欧里显得非常稳重。
她话不多,就像现在,简单问候之后,就坐在凳子上安静的看着大家,听大家聊天。老刘问她:
“小孩现在什么情况?”
“在澳大利亚,已经工作了。”
她回答完仍然不说话,继续听大家天南地北的聊,当讲到上学期间一些有趣的事时,也跟着哈哈一笑,笑得真诚,笑得自然。
说话间,老鲍和张春明也到了,长林夫人亲切的称老鲍为“大舅哥”。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老刘至今也没弄明白。
老鲍个子最小,却是班上年龄最大的老大哥,也是一个乐于为外地同学提供帮助的同学,他在北京市内上的小学、中学,熟悉北京的大街小巷,你要到那里去,他都能马上告诉你怎么走,经常和同学骑车带路,很快就能到达同学要去的地方。
张春明也是北京机电研究所的职工,是班上个子最高的,喜欢喝酒,而且已到了看见酒就想喝的地步,平时就比较健谈,喝酒以后话就更多了。
李新京也是在机电研究所上班,不知为什么没来。
长林看看表说道:
“后面有一个酒店,今天我们就在那里吃一餐。时间差不多了,我们现在就下去。”
刘泽清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每人一个袋子,王芳拎着袋子幽默的说道:
“哈哈!这感觉就像参加什么会议,还发纪念品。”
大家再三邀请,长林夫人就是不肯一起去吃饭,推说还有别的事,其实是不想打扰几个同学的聚会。
下楼前,老刘对长林说:
“讲好了的,这餐我请客,等会别跟我争哈!”
长林笑而不答,他们一行六人告别了长林夫人,下了楼,说说笑笑,过一次马路,拐个弯就到了长林选定的酒店。
2012年同学北京聚会席间,老同学互相交流着各自分别以后的情况,回忆着当年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没有冷落坐在一旁的燕子,不停的给她夹菜,问她的学习情况,都对她说:
“北京有这么多叔叔阿姨,你有什么事就告诉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给你提供帮助。”
这让刘泽清和女儿都非常感动,连声道谢。
吃得差不多了,刘泽清起身下楼结账,服务员说:
“刚刚有人已经结过帐了。”
老刘上楼来对长林埋怨道:
“说好我请客的,你怎么悄悄的就去结了呢?”
长林笑了笑:
“没事的,我是地主嘛,尽地主之谊!”
走出酒店,和张春明、张欧里、王芳告别,老刘、老鲍、燕子跟随长林回到长林家,老刘拿出一个红包交给长林夫妇,以他们的儿子即将结婚的理由送上600元钱,借以弥补今天未能交付中餐费的遗憾。
长林决定开车送老刘父女去燕郊,老鲍一起前往。
到了学校,一起将行李送上燕子六楼的宿舍,他们才离开。
02
2012年8月下旬,江西同学刘建文发来信息:
“我这两天将送儿子来北京上学,想和同学们见见面,你联系一下,不知能联系上几个同学?”
刘泽清十分欣喜,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长林。
当年只有25岁的班长刘建文,学习用功,是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当中的一个。
他是江西安福县人,不太善于言辞,是一个安分守己、脚踏实地的人,偏瘦的脸型,一米六五不到的个子,说一口蹩脚的江西安福普通话,从口音、长相一看便知,活脱脱一个江西老表。
建文大约上午十点多钟乘地铁到达木樨地站,刘泽清一大早就从燕郊赶来,和长林一起到地铁站口迎接。
老刘和长林眼睛盯着出站口,大约十点半钟,建文身穿浅蓝色短袖T恤,浅灰色裤子,戴着一副眼镜从地铁口的电梯走了下来,两只眼睛扫视着前方。
“哈哈!来了。”刘泽清告诉长林。
长林也说:
“嘿嘿,还是那样!”
的确,他还是老样子,只是比当年单纯的小伙子更加成熟、老诚多了。
三人握手寒暄,亲热一番,仍然到长林家,等待其他几位同学到来,还去长林家附近的酒店,为建文接风。
这次王芳因家里走不开来不了,张春明出差不在家,张欧里和老鲍都来了。
同学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聊天过程中,建文告诉大家:
他儿子以610几分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财经大学,昨天在学校参加了开学典礼和家长会,今天下午就要返回江西。
老刘和北京几位同学都说:
“既然来了,玩几天再走吧。”
他说:
“不行啊,我还得赶快回去上班,现在在公司负责技术部门的工作(后来知道他是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好多事情等着我回去做呢。”
接着还告诉了大家一个意外的消息:
“家里还有一个刚满两个月的儿子。”
意外和欣喜之后,同学们一致认为:
建文同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这回老刘等菜刚上完,马上到柜台接了帐,老鲍和长林都想和他争,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吃饭、聊天,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又到了分别的时候,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都有些难舍难分。
握手道别后,其他同学各自回家,老刘和长林陪建文到玉渊潭公园玩了近两小时。
从玉渊潭出来,长林送建文去火车站,老刘与他俩握手告别,自个回了燕郊。
03
和建文分手一个月以后,衡阳的小尹来了。
他送儿子到天津参加美术专业高考培训班,路过北京,特意到燕郊看望老刘。
他是下午到的,下火车后按照老刘指引的路线乘坐地铁和公交来到了燕郊。
他年龄与建文不相上下,一米七左右个子,上学时虽然才是二十五岁的小伙子,就已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车间主任了。
虽然老刘和他的驻地都在一个省,相隔也不到200公里,因各忙各的,见面机会也很少,至今也有十多年不见了。
在公交车站接到他后,发现他一点都没变,还是上学时的样,黑黑的头发,白静的脸上戴着的近视眼镜也和以前的一样。老刘夫妇本来也想找个酒店吃一餐,可他说:
“嫂子做的菜好吃,就在家吃吧。”
原来在快毕业的时候,他去过老刘家,吃过一次嫂子做的菜。
交谈中得知,他儿子高二时才决定准备考美术专业,因此才开始进行专业培训学习,这次就是专门送儿子到天津学习。
他知道燕子在学美术,在老刘家,仔细的看了燕子的画,一边赞赏,一边询问她的学习方法,燕子也愉快的向他作了介绍。
午饭后还参观了央美附中,参观了附中同学的画展。
第二天早餐后他就要回家了,老刘送到北京西站,并在车站餐馆里陪他吃了午餐,送到进站口,依依不舍握手告别,约好回长沙后再相见。
04
2013年清明假期,老刘在燕郊居住的夏威夷南岸小区,长林夫妇和老鲍来访,他们在一起又愉快的过了一天。
中午在小区门口的“东北大碗勺”餐馆吃了一餐东北口味,所有菜都用大碗盛,特别实惠。三个人喝了一瓶酒,燕子吃完就上学去了,他们在餐馆一直聊到下午三点。
临走,老刘夫人将昨天在潮白河边摘来的柳树芽分成两包分别送给他们。
并告诉他们:
“这嫩嫩的绿色的柳芽,在开水里过一遍后凉拌了非常好吃。”
老刘应老鲍邀请,五月中旬去了一次顺义,在老鲍家吃了饺子,然后老鲍请老刘去泡了温泉,在餐馆吃了晚饭才乘车返回。
现在北京几个同学都退休了,有空就在全国各地转悠,有缘再见时仍然是难舍难分。
关于同学情义,有人作了一首七律诗作了概括:
学海同游岁月长,
书山共攀日夜忙,
初识不觉友谊深,
毕业方感曾同窗,
今日相逢遇难题,
一人苦思不成双,
君要我写十六句,
无奈七律只八行。
2020年08月02日于长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