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滴 十一

作者: 洛北河刘泽清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14:33 被阅读0次

        第一章  读书梦  二

    1988年在北航学生宿舍

        第三节  备考北航

     01

     1987年,全国热处理学会决定委托北京航空学院办一个成人大专班,在上半年的《金属热处理》杂志上就发了通知,通知说:

     “报名后可参加88年在北航办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学习两个月,然后5月7、8号在北航参加成人高考。”

     刘泽清准备先争取工厂领导的同意,然后再报名,同办公室的赵工多了个心眼,他说:

     “建议你先报名,等拿到学校的入学通知后再跟厂里说,领导同意的几率会大些。”

     刘泽清接受了他的建议,立即寄10元报名费报了名,大概10天以后收到了参加学习班的通知:

     “……请于1988年2月日到北京航空学院材料系报到……”

     结果顺利的获得了厂教育科和工厂领导的支持。

        高兴之余,也有几分不安,他想:

     “高中的文化我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能通过成人高考吗?”

     在去与不去之间有些犹豫,此时得到了老伴的积极支持,她说:

     “不管怎么样,参加考试以后再说,从现在开始,所有家务活我全包了,你一心一意的复习,迎接明年的考试。”

     他也想,不管能否考上,先努力了再说,把这次机会作为动力,即使考不上,经过这次复习,也会学到许多文化知识。

        02

      好多知识从未学过,何来的复习?其实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短短的半年多时间,要学完高中的课程,谈何容易!于是他决定,语文和政治自己有一定基础,留到参加补习班时再学,现在主要学习数理化,方法是:

     数学和化学只读,像看小说一样,不管是否看懂,一页一页的翻过去,只求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有什么内容,到补习班后跟着老师学,能学懂多少算多少,另外每个星期天,请工厂子弟学校教物理的杨老师到家里来帮助补习物理。

     老伴也是子弟学校的老师,和杨老师平时关系很好,因此他很乐意帮忙。

     1987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早上八点左右,杨老师就来了,他头戴一顶黑色的帽子,穿一件白色衬衣,右手夹着的香烟刚刚被他猛吸了一口,烟头正冒着烟,鼻孔和口腔里喷出的黑色气体,弥散在他周围的空间,很快就不见了。

     “杨老师早啊!这回要麻烦您了。”刘泽清边说边请老师进了屋。

     “不麻烦,这是好事,能帮你圆梦我非常的高兴。”杨老师回答道。

     他说话时,国字脸上带着微笑,炯炯有神的两只眼睛看了看刘泽清,接着说道:

     “我讲你听,如果有疑问尽管问我。”

     刘泽清对老师说:“你只管讲课,不要给我提问,问了我也答不上来,我只负责听。”

     接着解释道:

     “我的基础差,请你来给我上课,目的只是对物理教材有一个了解,到补习班上课时不至于什么都不知道。”

     杨老师在子弟中学教了十几年的物理,对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他连课都不用备。

     他每个星期天早上8点准时到刘泽清家开始上课,午饭吃完也不休息,放下碗马上接着讲,一直讲到下午5点。

     他那浓浓的贵州铜仁的家乡口音让刘泽清至今难忘。

     知道他喜欢喝酒,每个星期天上课前,刘泽清都会为他准备一瓶贵州生产的好酒。

     一瓶酒,中午两人只各喝一杯,剩下的晚上喝,刘喝一杯陪他,其余的酒由他一个人喝完。

     他喝酒有一个习惯,20分钟内喝酒速度很快,可以喝完大半瓶,后面速度越来越慢,喝几口茶才抿一口酒,菜很少吃。

     有了醉意,话便逐渐多起来,而且大多数的话重复说了很多遍。

     每次都要到晚上12点以后才喝完这瓶酒。然后刘泽清送他回家。

     后来到北航补习班学习时,刘泽清的物理比数学、化学成绩好。杨老师每个星期天的帮助起了较大的作用。

     因此杨老师是我在求学历程中,必须要感谢的老师。

        上班时,刘泽清利用工作的间隙时间学习数学和化学,他每天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学习到10点以后,其间得到了车间技术组其他同事的许多帮助。

     很快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完成了原先的计划:将高中数学化学通读了一遍,听杨老师讲完物理,同时也学着做了一些自己会做的习题。

        转眼就到了1988年春节,过完大年十五,带着简单的行囊告别老婆孩子,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北京。

     这是他第四次来北京,前三次都是夏天,只是路过来此欣赏首都的美景,这次却是为了实现梦想,读书学习来了。

     元宵节的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下了火车,刚下过雪的北京,道路两旁还有厚厚的冰雪,北风呼呼的从耳边吹过,呼出的气体和冷空气相遇,立刻变成白色的气体向空中飘去。

     可他一点不觉得冷,心早已飞向一直向往的校园了。

        03

      下了地铁再转一趟公交车,坐了大概六、七站,听见售票员说:

          “下一站:北航,请下车的旅客准备下车。”

     下了车往前走几步就到了学校南门,看见了校门左边那几个大字:

     “北京航空学院”。

     他以为是在做梦,用手掐了一下脸:“疼,不是做梦!到了,真的到了我梦寐已久的地方,北京航空学院大门口了!”

        那时还没有拉杆箱,他提着旅行包,慢慢走进校园,走在校园那宽阔的马路上,欣赏着两边学校的建筑,看见了航空馆、体育场、图书馆、走过了学校的荷花池、穿过了生活区。一路上他思绪万千,从贵州大山沟里一路走来,经历的艰辛,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大约走了20分钟就到了学校为同学们安排的宿舍:学生生宿舍18楼。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接待老师早在这里等候了,比他先到的几位同学正在这里办理报到手续。

     报到后就到宿舍值班室办理住宿登记,他被安排住在二楼楼梯口右边第一间。

     18楼是研究生楼,六人间、上下铺,进门的右边有一立柜,中间有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每人配一个方凳。

     下午,凡是来参加补习班的同学,除了不住校的北京同学,外地的同学到齐了。

      东北的高旭明、景德镇的何先明、河南许昌的胡永奎、江西安福的刘建文、北京机电所的李新京,六人同住一个房间。当天下午,他们几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兴奋的到教学区、生活区走了一遍,熟悉了一下环境。

     北京航空学院,创办于1952年10月,由当时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著名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1988年下半年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国航空航天专业的最高学府。

     如果能在这所美丽漂亮的的学校读几年书,将是件再美不过的事了。因此刘泽清和其他同学一样,白天认真听课,晚上复习到将近12点,为了争取能通过成人高考,他们都在努力。

      任课老师都是从几所高等院校附中请来的老高中教师,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着几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

     语文老师姓汪,她曾经参加过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解说,她告诉同学们,当时男解说员是宋世雄,女解说员就是她。她身材虽然显胖,但上课时两眼炯炯有神,在阅读和讲解课文时总是带着浓浓的感情色彩,让大家不由自主的跟着她走进课文的情节中去。

     政治老师是人大附中的老教师,快退休了,他对教材非常熟悉,猜题也很有经验,他只讲有可能考试会有的内容,他说:

     “你们在听课的时候不要问我什么问题,尤其不要说你跟课文中不同观点的话,你的目的只要考试能得分,所以,你们只要把我说过的画上记号,然后把它背下来就行。”

     数学、物理、化学课的老师分别是从北京地质大学附中和北航附中请来的,他们的课只能从头到尾,循序渐进的讲,不能走捷径,这三门课让年龄大的几个同学感到困难比较大,只能做到认真听课,能理解多少算多少。

     04

      很快就到了5月7号,这一天,全国许多成年人将涌入各个考场,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为取得成人大学参加学习的资格奋力一搏。

     北航是北京地区一大考场之一,考试分别在三个阶梯教室进行,都是可容纳300人左右的大教室。

     刘泽清和大家一样,提前半小时进了考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两人之间有一个空位,最少有六、七位监考老师早已到位,分别站在讲台上和前后左右的过道上。黑板上写上了注意事项和考场纪律。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心脏不免有些蹦蹦跳。

      每次考前提前5分钟发卷,他按照补习班老师教的方法,迅速浏览一遍考题,然后努力答卷,先做会做的,做通过思考也能做的,实在不会做的就蒙,蒙对得分,蒙错了反正不扣分。语文、政治会做的多些,靠蒙的少些,数理化则相反,靠蒙的多些,会做的少些。

      不管怎么样,两天紧张的考试总算结束了,结果如何,他和其他几位基础差的同学一样,接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

     考完试的第二天,大部分同学互相告了别,拿着学校帮忙定好的火车票,各自返家了。

     临别赠言基本都离不开这样一句话:

     “希望我们下半年都能在此相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沧海一滴 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iz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