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平如美棠》,被作者描写自己参与战争的经历震撼,可能是生在和平年代,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而作者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情真意切,战争的无奈和残忍呈现,让人叹息。
作者18岁时,报考中央军校,被录取后,要去成都校区进行入伍训练,当时交通不便,从江西出发,几经辗转,四个多月后才到成都校区。
还未结束训练,母亲过世,作者悲痛难过,却也无法回家祭奠母亲。毕业后,他选了江西永丰的军队,“无论如何我都要先回家一趟祭奠母亲,以后再上战场杀敌,则战死无憾。”
第一次参与日军作战,一个炊事兵到阵地山前窥视,被日军狙击手一枪击中脑袋,当场正亡;湘西会战,日军重机枪扫射,弹炮如雨点般扫过来,作者右下方的战友被击中,牺牲了。20多岁的青年,就这样成了战争中的孤魂。
“我抬头望天,见天空晴朗,云影徘徊,又驰目四面,四面全是青山。忽然,就在炮火声里我开始静静地想:这里也许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吧?有蓝天,有白云,有莽莽青山,死得其所啊。”
战争中,人的生命一触即发,随时都有可能命丧枪下。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别说回家奔赴至亲的最后一面或者葬礼了,自己都有可能在战争中永远的离开。
战争,就是这么残忍啊。
追击日军,登山进丛林,山势陡峭,丛林要隘,敌军埋伏,每一步都很危险。一个排长率先登上山顶抓住一个敌人,却被旁边另一个击中头侧,牺牲了。因为我军装备太落后,如果这个排长有一顶钢盔,就不会命丧于此。
看到满地的弹壳,排长的尸首,“我略一回头,见此时千山环翠,万籁俱寂,硝烟未散,残阳滴血。”
作者半年入伍训练后,才进行短短的从军经历,就经历生死战场,看到自己的战友命丧枪下。
抬头望天、环看青山,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平常日子,却有那么多的生命在战争中永远的消逝,那么年轻,有的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住哪里,家里的亲人知道吗?
生在和平年代,不曾遭遇战争的可怕,但我们和平的日子,是曾经多少同胞先辈的生命换来的?我不曾想过,也很少想。
他们曾经也是青春年少,对未来充满热切的想象,但因为国仇家恨,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放下理想和期待,走进战场,经历一场不可预期的生死之战,为未来的和平世界献上自己的华年。
“埋首何须桑梓地,英雄到处是青山”,在战场奋战的都是我们的英雄啊。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人,他们叫什么,怎么牺牲的,牺牲的时候他们才多大……但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一步步走向和平,迎来稳定,慢慢强大,成为现在的国家。
读沈从文先生的《从文自传》,里面也有对战争的描述。从文先生没有亲历战场,却看到战争下的民生疾苦,种种残忍生杀,从文先生一只笔客观纪实,笔触冷峻,更觉得触目惊心。
读这些作品,有时候真的很难过。笔下如此,当下是更加残酷,难以想象。
愿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