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有时候会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一个人的人生。
葛婷是Pansy的一名员工,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的儿子今年刚上初中,已经比她高出了一头。她经常和儿子没大没小的“皮“,以致于老婆婆在一旁告诫孙子:你不要和你妈皮,一会儿两个又皮“恼”了。
葛婷头脑里常有一种错觉,觉得儿子并非儿子,而像她的弟弟。她有个比她小一岁的弟弟,从小两人就喜欢“磨”,因此她一直都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弟弟,皮麻,打架,生气,和解。再加上儿子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奶奶带的多,自己上班问得也少,因此葛婷几乎淡忘了自己“母亲”的角色。
是书籍让她看清了自己,让她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让她有机会看清了自己曾经踩过的那些“坑”——
每次考试过后,儿子喜欢表决心:妈妈,我下次争取要考多少分。葛婷总是习惯性地回应:不是嘴上说的啊,一定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多看,多背……其实这是对儿子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他并不想听你啰嗦,他想得到的是信任和鼓励。
儿子在学校上了音乐课,回来想在妈妈面前一展歌喉,可葛婷没说:今天你学的大合唱,唱得怎么样,要不要唱给妈妈听听啊?而是说:你这个声音(青春期)嗡嗡的,唱歌肯定不好听。儿子一听这话就哑了,他知道你会笑话他,肯定不愿唱给你听。
自从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读书会后,葛婷就搜寻有关亲子教育的内容听,让她受益最大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你好,小孩》这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葛婷看到了自己作为反面教材的影子。
从书中葛婷学会了如何去教育小孩:第一,信任孩子,不要天天唠唠叨叨的试图去指挥和控制他,做小孩的副驾驶,掌握方向,提醒但不唠叨。第二,给他适度的自由,要让他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
书中让葛婷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这些文章后才发现,区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差别,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而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从此,葛婷就开始从养活孩子到教育好孩子的转变。
有一次,葛婷包饺子给儿子吃,儿子吃过之后兴奋地亲了妈妈一口说,妈妈,你包的饺子真好吃!儿子的突袭让葛婷既高兴又有点不好意思:不用谢,你吃得好妈妈就高兴。要是在以前,她肯定会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亲妈妈啊!孩子听到这话,以后就不会再和她亲近了。
星期天,儿子向她请示说,妈妈,我想和同学去某个地方玩,要是以前没听这本书,葛婷的心里会一惊:哎呀,你这么多作业不做,哪有时间出去玩啊,还有路上不安全,不许去。听了这本书后,葛婷就会和儿子商量,问他是怎么安排的啊,要不要大人送啊,然后会给出一些建议。
通过学习,葛婷认识到家长要敢于在小孩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平时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家长,错了拉倒,抹不开面子跟小孩说对不起,没有把小孩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对待。
葛婷以前在日本研修时,着到在一个机台上做事的母女,妈妈想拿一样东西,女儿递给她,妈妈都会说一声“谢谢”。我们中国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其实对待孩子,我们也要该谢就谢,该道歉就道歉。
从今年开始,葛婷早晚接送儿子上学。一天晚上,儿子走出校门后一句话没有,往她的车后面一坐,就像一个货物压在了车上,葛婷的心里一突:这孩子怎么也不喊我一声啊!于是就说,儿子,一天没看见,你不想妈妈啊,作为一个初中生,这样不礼貌。
然后她和儿子说,其实在这方面妈妈也做得不够好。比如说自己在私下里会喊你爷爷、奶奶为老头、老奶奶,你听多了,也会无意中跟着喊。还有自己下班,一进门并没有天天都和公公婆婆主动打一声招呼,说一声:爸爸妈妈,我下班了。以后我们一起努力做得更好。
葛婷的话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子的心田,从第二晚上开始,一直到现在有几个月了,每天葛婷去接儿子的时候,母子俩一碰面,儿子就会兴奋地说,妈妈,你来了啊!然后轻快地往她车上一坐,跟着妈妈回家。
葛婷晚上经常会在客厅里听书,听的时候也会做笔记,笔记本放在桌子上,儿子拿过来看看,很随意地问葛婷:妈妈,最近看你有所改变,是不是听这个书听的啊。是的,人家老师教给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我也想做一个好妈妈。儿子笑笑,没再说话。
有一天,葛婷正在客厅里读书,儿子拿着书本挨挨蹭蹭地在她旁边坐下,趴在桌上写作业,葛婷觉得有点奇怪,问他怎么书房里做作业的,儿子说,妈妈,没为什么,就想趴在你旁边和你一起做。
“看到书上老师讲的案例,我的心里十分后悔,觉得有点对不起儿子。我多想让他重新回到幼儿园,我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他。我不苛求他成绩非要怎么样,最起码要让他成为善良、孝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