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宣传片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正片,这个题材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电影选了音乐这个切入点。通篇电影看下来,我的感觉是:酣畅淋漓,感同身受。酣畅淋漓是音乐带给我的,感同身受则是影片想要传递的信息。接下来我想表达一下我个人的观影感受。
我把电影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讨论传承,第二乐章是讨论发展。
第一乐——传承,故事发生在华夏民族音乐附中,教学楼的楼梯向上,左边是西洋乐团排练室,右边是民乐团排练室,镜头给西洋乐的是一种宁静庄严的气氛,而民乐这边一首《百鸟朝凤》充满了哀怨,连女主角神经(陈惊)都吐槽:“丧葬气氛这么浓”,这是西洋乐和民乐给大众的普遍感觉,这里也有一种无奈。有句台词概括的很好“西洋乐系觉得我们民乐系土,我们觉得他们装”,两个系“势不两立”的状态由来已久。故事开篇其实非常简单,民乐系扬琴班的女主向心仪的西洋乐系钢琴班的师哥表白,却被师哥反问:“扬琴是乐器么?”两人的乐器设定本身就很有玩味,同样属于击弦乐器的钢琴和扬琴,因为钢琴属于西洋乐而被众人所熟知,作为同宗同源的扬琴,师哥竟然不知道?这其实充分映射了西洋乐和民乐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差别,这种差别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比如校长对两个系打群架的处罚,只对民乐系进行“装铁笼”惩罚;老师查房只查民乐系,并且认为民乐系“不务正业”;学校把练习室的资源都拿给西洋乐系的同学而不给民乐系等等。为了让师哥注意到自己,明白扬琴为何物?神经产生了组建民乐团的想法,但是民乐系的同学们都对这个想法嗤之以鼻,校民乐队都解散了,为什么你要组乐队(此处有伏笔)?换而言之,文化反正都没落了,凭你一己之力何以成大器?这也是呼应了前文学校把更多的资源便利了西洋乐系而造成了民乐系“非亲生”的自卑感(此处有伏笔)。反观周围的社会,传统文化是不是都遭遇这样的大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民乐系动不动就跟西洋乐系打群架的原因,仿佛只有通过武力胜出才能换回民乐系的些许安慰。此时男主角“大唐鼓”油皮(李由)给神经指了条路:找民乐系的2次元宿舍4姐妹,并用手办来吸引她们入伙,组建成“2.5次元乐队”。让神经意想不到的是,这4个小伙伴各个深藏不露(古筝少女-千指大人,琵琶少女-塔塔,阮少女-贝贝,二胡少女-樱仔),明明是2个世界的人,6个人第一次在漫展的合作就大获成功。原来4个姐妹对民乐有着异常的执着,只是外人不懂她们的这种情怀,仅限于姐妹4人之间交流(为了鼓励各位朋友去影院贡献票房,具体细节暂不做剧透,大家要亲自感受下2.5次元乐队带来的燃情听觉享受)。随着演出成功,全校民乐系开始沸腾(此处有伏笔),神经终于让师哥了解到“扬琴是什么”,并且再次表白,可表白并没有博取师哥的好感,反而被师哥当众羞辱,无形之中成了民乐系都站队神经,西洋乐系站师哥民,演变成乐系跟西洋乐系的矛盾,而且原本就不和的两个系矛盾更加激化了。而现今的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讨论无非也是这样一种局面,不争出一个短长誓不罢休。表白失败的神经决定在暑假开始时解散乐队,因为原本就为了示爱才组建的乐队,此刻对神经来说乐队已经没有意义了,但乐队的伙伴却不认可,尤其是古筝少女-千指大人,对她来说民乐是她的理想和生命,她是真心希望民乐能够传播跟发扬下去,而不是作为谈恋爱的工具(还是剧透了)。于是小伙伴就这样散开回家过暑假。到这里影片第一乐章差不多就结束了。
第二乐章——发展。这个暑假几个小伙伴都各自怀揣着心事,神经因为千指大人的话也开始审视自己对扬琴的感情,她跟妈妈讨论要不要放弃扬琴,因为她一直以为学扬琴只是听了妈妈的话,而妈妈告诉她,扬琴并不是妈妈的选择,而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要不要放弃不要跟妈妈商量,跟“它”商量。这里表达的其实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困惑之处,很多人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进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自己选择的人生,比如钢琴的师哥一般,说起自己的前途就表现的愁眉苦脸,和万般无奈,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但我认为师哥的人生就是父母的选择,父母希望他出国深造,否则师哥不会两次拒绝神经都用同一个理由:我要出国,你不要搞我。我想导演也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吧。暑假结束,校长宣布2件事情,1.西洋乐队要代表学校进行“青少年音乐普及”的演出;2.学校停止民乐系学生的招生。场下一片哗然,千指大人站在桌子上指责:不招生不就没人学了吗?接下来校长的一系列回复(内容请看影片)又掀起了民乐系与西洋乐系矛盾,但此时不同的是,校长认为民乐系没有乐队的时候,以神经为首民乐系大部分同学站出来为乐队正身,这连2.5次元乐队的小伙伴都始料未及,之前伏笔的内容在这里登场了,当神经四处奔走组乐队时,同学都是拒绝的,但当乐队表演获得成功了,同学们仿佛都有了支持的力量与自信。要知道民乐系在此之前受到社会影响,学校影响以及西洋乐系的打压,毫无自信并且一盘散沙,因此以往与西洋乐系发生冲突都是以武力解决,此刻民乐系因为2.5次元乐队的鼓舞全被燃起了斗志。于是民乐系跟西洋乐系约定,不打群架,用各自擅长的音乐来决斗。年轻人是热血的,他们也许会犯错,但是只要好好引导,还是能够认真思考并且成长,相比各种形式的批判都是徒劳,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影片想要树立的价值观。同学们约定在校领导前来检查的日子进行对决,对决场所就在电影开篇的两边走廊上。对决的音乐选择也非常有意味:《野蜂飞舞》。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曲子,这原本是管弦乐的曲子,常用于展示技巧的曲子,说白了就是拼手速。可对于民乐系来说,这不是他们常规的领域,但是他们却用这曲子迎战,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整个曲子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民乐还是西洋乐的同学们都贡献了自己精湛的表演,在这个环节观众只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暂时忘记他们是在决战。镜头针对民乐乐器跟西洋乐器也有职能的对照,这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核心,乐队是个团队活动,如果要演奏出优美动人的旋律必须要求大家团结协作,这是当下社会比较欠缺的东西,个人强大都不如团队强大,如何正视自己的社会定位,就像在乐队里找到自己的职能一样,民乐系的同学配合的超乎想象的好,要知道他们能够如此团结也就是每每争论到底谁家更胜一筹,导演这样的安排真可谓是恰到好处。最后胜负锁定在“唢呐”的环节,西洋乐的同学对这个不起眼的乐器完全没有招架之力,任其发展,最终打乱整个西洋乐队的节奏,对决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也是我想要不停表扬剧组的细致和良苦用心,因为文化没有高低好坏,能保留下来的都是经历筛选和淘汰的东西,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导演并没有贬低任何一方,而是尽量还原各自的特色,我想这也是影片希望表达一种精神,尊重自己的对手,就是尊重自己。我们引导年轻人正视自己的文化首先就要做到这点,我们是因内心强大而强大!由于尊敬西洋乐系的对手,所以换来西洋乐系的同学集体帮助民乐系乐队到青少年音乐普及音乐会的演出。这个音乐会也非常有意义,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正是扣题“发展”,其实影片在第一乐章已经埋过一系列伏笔讨论发展的内容,如何让年轻的一代对传统的文化有兴趣,音乐的表达形式是否需要变化,如何打动观众直指人心?最后表演呈现的内容(这是必须剧透的节奏),乐器还是传统的乐器,编排还是传统的编排,但是所有演奏者的造型服装都耳目一新,虽然都是中式祥云底纹,刺绣面料,但每个人都根据性格做了不同的改动,既保留了传统,又保留了个性。接下来既然是面对青少年的启蒙演出,乐队引入了2次元偶像出现在会场上空,增加了趣味,另外2次元的应援文化也原样呈现(剧组一定对这个环节深入了了解),场面从西洋乐的庄严的气氛一下就变得很喜庆,互动性很高。为什么影片设定是2次元文化?2次元文化是时下全球年轻文化的代表,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也许很多朋友不了解,但是我认为各种文化在2次元里融合的都非常好,影片借助这股新势力来做润滑,我认为相当符合潮流发展(不要以为2次元的孩子不思考,我认为这群人更有热血)。正如陈惊的乐队名叫“2.5次元乐队”,这就是想表达融合的想法吧。这是影片的尝试,也是文化的一种尝试,也许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总要有人认真思考,认真实践。最后电影的主旋律当然是演出成功,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西洋乐队的同学们甚至民乐系的家人朋友,校长等不看好他们的人都在为整场演出喝彩,最终民乐系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此时此刻他们才真正获得了快乐和认可,这与通过武力胜出的喜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演出的成功民乐系又重新招生,看着新同学满怀期待的笑容走进校园,电影结束。最后至于民乐的出路怎样,传统文化的出路怎样?我想是导演想留给是观众考虑的。我认为是:先自强,再自信,天下大同,殊途同归,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立而行之。
最后演出现场爆燃,大家请进影院贡献票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