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死亡,太恐怖了吧!死亡诗社什么鬼啊!为什么起这样的名称啊!既然是诗社,本该是浪漫的,何来死亡。搞不懂?
要是不是少华老师推荐光看名字,我可不会选择这部电影,带着疑惑,上班中,带着些许的情绪看了一小部分,下班后回到家又看了后面的部分,看完后,好像没啥感觉,和《美丽人生》比起来,我觉得差远了,但是又不能相提并论,一个是表达父爱的,一个是表达人生观的。我就固执地再比较一下吧!感觉上我更喜欢《美丽人生》,我喜欢喜剧,喜欢开心,喜欢快乐。《美丽人生》这部电影给到我这些了;《死亡诗社》没有,但它给了我另外的“东西”。
我首先要承认,我很浮躁,心很难安静下来,我选择了逆转渴望,直接面对痛苦,强大的痛苦迫使我快速完成任务,看完《死亡诗社》后,给我留下影响最深刻地是基廷老师让学生撕书的镜头,以及基廷老师被学校辞退,要离开学校时,学生们站在桌子上为老师送行的举动,以及四个字:及时行乐。
我很喜欢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这和我学习销售时,在《销售精英训练营》课程中,老师教学生的方法很类似,我们是站在凳子上呐喊,放声的欢呼,像疯子一样,排山倒海般欢呼,地动山摇般呐喊,充分地完整地毫不保留地的释放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天性,那种感觉非常爽,像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简直太棒了。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理论是矛盾,特别是在中国,更是如此,内敛的文化,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约束力很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禁锢了我们的天性,阻制了我们的快乐。
《死亡诗社》观后感
(不仅仅中国,很多国家都有被传统限制)
这让我联想到前些天,人们为了一套书吵得天翻地覆。一套叫《珍爱生命》的小学生性教育读本。很正常的一套书,被我们的大多数的正常人吵的几乎“不正常”了。
内敛真的好吗?顽固守旧真的好吗?传统文化真的都好吗?不错,是有好的一面,不过更多的是限制,是阻碍,是牵绊。电影中尼尔的死是个个例!就他个人因父亲的不理解,父权压迫而去轻生的行为,我认为是懦夫行动。我18~23岁左右那些年,由于生活太难,我爸,家里人都不支持我做我想的事,我想学家电维修,他们说,你看咱们村哪个谁不是就学的那个吗?没前途,挣不下钱,刚离开学校的农村娃,不靠父母,靠谁,但是我没办法“胳膊扭不过大腿”,最终还是按他们的要求学了木工,后来又学了钣金喷柒,后来还做过一个月豆腐,后来又去了城里,送报纸,销售电话卡,最苦的时候我也想过自杀,但是因为看过一篇文章《自杀是懦夫的行为》,我可不想当懦夫。所以在我的认知里尼尔是个懦夫,你为什么不和你的父亲理论,既然有自杀的勇气,为什么不把这份勇气用在和父亲争取演出的权利,自由的权利上呢?
好了,不早了,两点了,该睡觉了。观后感就先写这么多吧!希望能给大家新的启迪。我是个话唠!一个80后,爱写作,爱学习,爱玩,爱整理的文艺青年!呵呵。
《死亡诗社》观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