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论语,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这句话是说孔子啊,去参加葬礼,如果是坐在服丧者的身边吃饭,他从来都不会吃饱。
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特别在意别人的心情,照顾别人的情绪。
古时候医疗条件差,卫生水平也不如现在发达,那时候的人均寿命也比较短,不像现在人均寿命可能都达到80岁左右。
那时候可能因为一个小病,人就会死去。或者因为吃了不卫生的食物,因此而丧命,医疗条件,卫生环境等等都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寿命。
所以那时候丧事应该很习以为常。因为古时候很少人活到六十岁,五十就是知天命了,可见人的寿命短,所以常常会参加丧事。
很多时候,人们参加一件事情太常见,太频繁了,反而就会觉得视而不见,甚至觉得习以为常,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孔子参加丧事,他没有漠视生命的无常,他参加别人的丧礼,都是以实际行动表示对死者及其家属的哀悼之情。
孔子一直在强调仁爱之心。对人,对生命都是充满尊重和敬畏的。
其实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我记得几年前父亲离世的时候。那时候第一次面对丧事,这么突如其来的打击,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办?脑子是乱的,心是懵的。感觉自己的天塌了,天崩地裂一样,头昏昏沉沉的。我是那么的悲伤,可是看到村里有些人丧礼上出现的笑脸,好像还很高兴。我心里的悲伤,似乎没人理解。
那时候丧事的时候,家里要办流水席,全村的人都要来家里吃饭的,有的人从早吃到晚。
那时候是流水席来家里帮忙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来帮忙的,而来帮忙的人都会在家里吃完饭再走。而有的人就上五十元的礼,全家从早吃到晚。
一个人帮忙一个上午,全家老小一日三餐都来吃饭,甚至还有人连吃带拿,自己吃也就算了,还要给自己家里人再带一些回去。
当时的时候家里是很乱的,包括家里的采购材料,买各种物品,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别人报多少钱就给多少,也没个账,没有发票,那时候实在是太乱了。
但是我也没办法,碰到那个事儿,自己脱不开身,只能请别人帮忙。赚也就赚了吧,拿也就拿了吧,实在也没办法计较,如果计较可能连这些事儿都没人帮着做了呢。
但是孔子参加葬礼,就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他参加葬礼从来不会吃饱,因为吃饱只是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嘴瘾。有的人吃饭明明吃饱了,嘴巴却停不下来。
但对于孔子来说,饭当然是要吃的,但是参加别人的葬礼,死者的亲友必然很难过,他当然不会为了好吃的大快朵颐,而不顾及别人的悲伤,吃一顿饱饭和照顾死者亲友的感受,哪一个更重要呢?当然谁都清楚。
很多人说吃饱饭又不影响我的同情心,但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行动是认知的表现,那些在丧礼中只管自己吃饭的人,哪里会拥有真正的仁爱之心呢?
如果体会到死者的心情又怎么可能在丧礼上发出不合时宜的笑声呢?
所以啊,如果能真诚的关爱他人,就是仁人了。
你去参加葬礼就应该有与丧礼合时宜的行为。不要不走心,不要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或者坐在那儿吃个没完,而应该用行动去表达,表达内心的悲伤和同情,这才是一个人参加丧礼真正的素养。
你们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