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谦谦悦读
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幼儿绘本阅读,可是为什么要给孩子读书?很多“大人”自己并不读书呀。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现代人潜意识里对“无用”的恐惧。
因为害怕无用,所以每一分精力都要用在“刀刃”上,在年幼时这刀刃是读书,而到了成年,这刀刃变成了职称、人际关系、投资理财......如果这样想,读或不读,原因大概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有用。”
现下龙眼当季,我这个北方人常常搞不懂龙眼和桂圆的区别。原来,鲜嫩晶莹的是龙眼,皱巴巴、干瘪瘪的是桂圆,营养用途大差不差,滋味却大不同。
读书和人生或许也是这样吧。
读书可以体验到人身所不能及的上下五千年、洪荒宇宙与粒子世界;可以敏锐我们的眼光,感受人心的千回百转、群体的惊人力量,乃至正义的盲目、真相的多面,这些体验就是鲜龙眼在口腔里汁水迸溅的感觉。
书本是浓缩的人生,甚至无需大部头。绘本薄薄二三十页,每页文字不过一两行,已写尽世间百态。
《米先生的世界旅游绘本》、《旅之绘本》、《世界的一天》,这种看似“纸上谈兵”的旅行方式,却让小小的孩子知道世界那么大,到身临其境时,定会有他乡遇故知的会心一笑。
李欧•李奥尼的绘本,是最简单又最丰富的哲学绘本。如果我流落荒岛,只允许带一套书,我必然选择它了。关于自我认同、关于精神与物质、关于独立与依附、关于孤独……,关于一生的一切疑问,都在这些简朴的剪贴画里了。它们就是《鱼就是鱼》、《田鼠阿佛》、《佩泽提诺》、《自己的颜色》、《亚历山大与发条老鼠》…….
哦,还有死亡,我们究竟该如何给孩子讲述这个沉重的话题?看看《鸭子和死神》里有点可爱、有点温柔又有点无情的死神,即便进入中年危机的我们看了也会平静下来吧。看看《死了100万次的猫》,想想什么值得为之生,什么值得为之死。
还有整本书只有三四个象声词的《噗、噗、噗》,孩子们哈哈大笑之余,将如何看待生命的轮回?生命的起源?消化系统?
太沉重了是吗?还有浓墨重彩、热闹喧嚣的《鸭子骑车记》,还有教人“学坏”的《大卫,不可以》,还有同理孩子破坏欲的《野兽出没的地方》……
而绘本,除了文字带来的丰富体验之外,其实也是给孩子一座美术馆。不用说直接将名画藏在滑稽故事里的《不能带气球进博物馆》、《藏在名画里的猫》,不用说把蒙娜丽莎画成大猩猩的安东尼•布朗,不用说模仿韩干的工笔绢本画《神马》……即便那些不以绘画为主题的绘本,都是悄悄地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美的种子,它会像《安的种子》那样在适当时候枝繁叶茂。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大概不会问出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保护文物之类的问题。氤
氲的水墨、稚拙的剪贴、厚重的油彩、简洁的钢笔画、凌厉的刀刻、精细的工笔、畅快的泼墨……整个世界都在这里了。
有了丰富的体验,人的内心将会不知不觉的变得多元化,变得开阔。他不再只看到个人、家人、自己的民族、人类,而是看到一切生命。他不会只看到一时的得失困厄,而会看到风云际会以后的平静。他不会因无知而歧视,也不会因受歧视而绝望,因为他已经习惯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书籍给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宇宙洪荒的窗户,他就学会了包容,既包容他人也包容自己,从而获得了宠辱不惊、自得其乐的力量。
丰富的体验将形成一种“感受”,而不是“道理”。影响人们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当他“感受”到内在的、自我的力量,而不是来自经济、道德、责骂的压力逼迫自己去做事,他就具有了原动力,他会迸发出他全部的潜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这个时候,看似“无用”的读书,难道不是最大的有用吗?至于丰富想象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提高跨学科的理解能力、摆脱贫困,这些得与不得又有什么要紧。
运动强健孩子的体魄,阅读壮大孩子内心的力量。而父母给孩子读书,并不仅仅是读出字词的声音,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有一场晶莹润泽的龙眼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