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总的来说就是作者吴承恩是借神佛妖魔讽刺揶揄明末的世间百态。
当我读完《西游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对人性的善与恶,忠与义的认识。唐僧师徒四人在一路西行的路上,遇到了众多妖魔鬼怪,他们有的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了,有的却是有惊无险。有趣的是,那些“有惊无险”的妖怪都是有“后台”的,而那些被孙悟空一棒打死的妖精,则是一些背后没有人撑腰的“无名小卒”。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孙悟空斩妖除魔时,造福百姓时,我看到了善的一面;还有一直以慈悲为怀的唐僧,一劝再劝悟空手下留情时,我悟出了善;善字也一直贯穿于他们师徒四人取经沿路的化斋。再看看我们当今生活的这个社会,善也无处不在。比如:“小悦悦事件”发生时,有十八个人路过,都选择离开,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陈贤妹,主动上前施以援助,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拾荒阿姨陈贤妹的身上很好的折射出了善良二字,这一善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都是肉血有肉的人,要一心向善,社会才会充满爱。
观西游,知人性有善就会有恶,善与恶是针锋相对的。唐僧与孙悟空的个性就是鲜明的对比,唐僧的善良至极有时令人气愤不已,但孙悟空的斩妖除魔又令我们感觉大块人心,但不然孙悟空是刀子嘴豆腐心,其本质是爱憎分明,也是善良的。还有小说中的妖怪在人世间兴风作浪,阻碍人类和平的愿望,就似于在现代社会中破坏人民安定与和谐的犯罪分子。那些所谓的恶人,其实在他们当中,除了少数一些罪大恶极的人应当得到法律的惩罚外,大多数人都是由于这个或那个的种种原因才被逼上绝路的。好比《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就是一个个鲜明的例子。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合中我很气愤唐僧误信他人,把变化后的白骨精当成好人,差点误了取经大事。唐僧师徒先后遇宛子山波月洞千年尸魔白骨精所变的村姑、进香老妪,但是都被悟空识破,且打死其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违反戒律,当再遇到白骨精所化的老丈时,唐僧再三阻挠不准孙悟空降妖,并念紧箍咒,到是孙悟空最后还是把妖打死。唐僧生气就赶走孙悟空,后来师徒三人陷入波月洞。八戒求援于大师兄孙悟空,孙悟空因为他内心的善良,放不下师傅,忠于唐僧,所以决定回来救唐僧,他与白骨精激战,将其打死,最后才得以重新踏上取经的征途。同时我觉得这个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一些带着善良面具的恶人就是利用伪善的手段,来欺骗他人。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除了拥有善心,多行善事,也要学会辨明是非,识别善恶,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这也是一门生存的学问。
《西游记》当中还体现了我们人性当中的忠与义。悟空的"忠义"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忠于师父,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魔,无怨无悔。唐僧曾多次赶他走,他走后因担心师父被妖怪吃掉,他又回来保护师父;还有三打白骨精时被师父冤枉,他满心的委屈无处申诉,最后被师父无情逼走,但是因为他忠于师父,对师弟也更是有情有义,所以在逼走后又回来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中和”一直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让我们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美德与文明,共同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弘扬发展下去。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树立忠义观,并把其作为行为的规范,践行它们,携手共创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
观西游,知人性《西游记》中诗云: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社会的发展,也是善恶在交替反复较量中前行。因此古往今来,中国人多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终有报,并以此警示自身、修心养德,唯有多多积善,才有福报不断。
《西游记》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像孙悟空一样爱憎分明,遇到非正义事情的时候要敢于斗争;遇事情的时候也要冷静分析,明辨是非,辨别好坏,做一个理智的人。我们还要心存善念,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伸出善良的双手,献出善良的心,切记吃亏是福,要多做善事,做自己生活主人的同时也造福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