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论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4

浅论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4

作者: 月上小楼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04:17 被阅读0次

(二)试谈处理虚实关系的两个问题

1、合理地运用空白

  前面已阐明,本文所谓的“虚”,可以称之为“空白”。“空白”也叫空白艺术,是艺术技巧中的一种处理虚实关系的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多种艺术领域。如绘画中的“留白”,书法里的“非白”,音乐里的“休止”、“煞声”,诗歌里的“含蓄”、“模糊”等,都是空白的艺术表现形式。所谓空白,就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有意识地省略作品中的一些内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品味省略了的更深层的意蕴。简单说,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由于空白是给读者、欣赏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因而使作品具有韵味无穷的魅力。清人笪重光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唐人司空图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及白居易所形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指的都是这种魅力。

  空白是虚,是“无画处”,是“不著一字”,那么又怎样体现空白呢?关键还是处理好“实”。笪重光在《画荃》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几句话说明,“空白”是由“实”制造出来的。什么样的“实”才能更好地托出“空白”来,一要“清”,二要“逼真”。所谓“清”,就是具体清楚,使人不至于产生歧义。所谓“逼真”就是准确的表达出景物的情性和神理。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虽然纸上只有鱼和虾,没画水,但人们却感到满纸是水。为什么?就因为这鱼和虾,画得逼真,很有生气,是活鱼活虾,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水。在这个联想的激发下,人们仿佛真的看到了水。如果是死鱼死虾,熟鱼熟虾,人们就绝不会产生满纸水的感觉。

  写“实”不仅要“清”、要“逼真”,还应当“精炼”。精炼的反面是繁琐、庞杂,实景部分越繁琐越庞杂,想象的空间就越小。但是实景也不能太少太小,否则也难于托出虚来。光画一座孤立的山,很难显其高,再画上一片云,山之高就显出了。光画一条河,也很难显其长,河的远端再画一远山,水之长方显。实景究竟多大才算精炼,是个模糊概念,要根据所要表现的题材而定。要做到如清人郑绩所说“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

  这些都是从绘画角度说的。诗画有许多相通之处,上述也适用于诗歌。举几个例子。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问什么?省略了,但从答中又可想出。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暗示出来。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的答复托出所问的内涵。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精炼。此中的实是童子的答,空白是作者的问。以答推问,以实出虚。

  这短短二十个字,不仅托出问这个空白,而且还托出访问者的深情和被访问者的性情。这是更大的空白。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三问托出的空白,就是访问者迫切想见被访者的心情。关于被访问者是怎样的人,实写部分连题目在内,只有“隐者”、“采药”、“云深处”三点,其他都是空白。这三点实是不可少的,有了这三点实,读者就可以想象到他是个怎样的人。住在深山,常去采药,有着济世救人的善心和热心,与世无争的高洁志趣。由被访者的特点,还可以推出来访者是个什么人物?根据生活的常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被访的对象,既是一位韬晦高蹈,仙风道骨的隐者;来访者也必然是德望日隆,为利不争的高士。

  这首诗在空白艺术的运用上的主要特点是精炼。要精炼就要有合理地取舍和巧妙地安排。由于有取有舍,形成似断非断的跳跃性。这种似断非断跳跃处就是空白。它既可以存在于句子之间,也可以出现在意象和意象之间。例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有两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十年前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十年相思之深。对于相聚的欢乐,可写的东西很多,诗人只用了“桃李”、“春风”、“酒”三个意象。对于长达十年的相思,可写的东西更多,诗人也只选用了“江湖”、“夜雨”、“灯”三个意象。这六个意象,看似风马牛,但经过作者的合理安排,就形成似断非断、似离非离的空白。正是这个似断非断、似离非离性,激起读者的想象。“吃酒”的场合有多种,但在这首诗中,它只能是诗人和黄几复之间的事,是两人聚会时的事。尽管如此,这“一杯酒”依然有欢快和忧伤两种可能。究竟是哪一中呢?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象征的是“阳春美景, 用这两个词烘托 “一杯酒”表明这是两个朋友之间欢乐的聚会。 再看“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十年灯”和“江湖夜雨”相联缀,从而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联想到此,自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激起我们的感叹。

  以下两首词例,也存在这种运用“中断”、“跳跃”制造“空白”的情形。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首词的中心是写“恨”。恨什么?恨昨夜一梦。梦什么?梦见的是上苑美景,有什么可恨呢?到这里中断了。留下一片空白,引发读者由梦境去想像。由于这种断,也是似断非断,读者完全可以通过吟咏、品味、联想,做出回答。梦见旧时那么好而恨,自然是今不如昔了。如果读者对李煜的身世有所了解,感慨一定会更深。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未知,成为“断脉”。“知否,知否?”又未答,意脉又“断”。最后推出“绿肥红瘦”,无限凄怨,却又妙在含蓄。这种由“断”而造出的传神之美,实在是诗词独有手法。

  以上可说是从正面入手。有时候,从正面还不能完成设虚的目的,也可以从反面入手。

  2、侧面衬托,烘云托月

  中国国画有一种技法,叫烘云托月法。指的是:意在画月不画月,而画云,云中空白就是月;意在画云不画云,而画山,山间空白就是云。这种从侧面加以点染衬的方法,就是烘云托月法。这种方法也广泛地运用在诗词写作中。介绍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些事物直接描写很困难,如清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所说:“人有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以数者‘虛’而不可以‘形’求也” 。对于这些“虚”的“无形”的东西,确实不好直接写。但不是不可写,不可画。不能直接写,可以间接写,正面不行,可以从侧面入手。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就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就是间接写或侧面写。是以有形状无形。

  江湜的《彦冲画柳燕》题画诗所写:“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 讲的就是以有形状无形。且看唐朝李峤写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写的是什么?是风。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字,但通过秋叶的飘零、春花的怒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写出了风的存在和风的力量,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就像一则谜语一样,让你在猜测与想象中感受审美的愉悦。

  汉乐府中有一首《陌上桑》,是写秦氏罗敷之美的。用语言正面写人之美,是很难的。那么作者是怎么写罗敷女之美的呢?先从正面写罗敷女的服饰发型,接着从侧面入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都是旁观者的神态。主题之美仍是个空白。也正是这个空白,调动了读者用自己头脑中的美女形象,加以补充。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事物并非不能描写,只是若真正面描写,则可能造成冗赘、直露、无味的弊病。这时也可从侧面描写。

  请看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人所直接描写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是通过前方捷报方式带出的。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短短的四句诗,给读者留下体味、遐想的余地。

  再看王昌龄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这首诗写的是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冷落陈皇后的故事。诗面上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昨夜,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平阳公主的歌女,因能歌善舞,成为皇帝新的宠幸。皇帝犹恐帘外春寒,特意赐锦袍与她。诗虽然只有四句,空白却不只一处。从诗面上看,诗人并未写失宠者之如何怨,写的只是皇帝对新宠者的关爱之深。失宠者之怨是个空白,但读者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说:“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另一个更大的空白在画外。诗的主旨是在讽刺唐明皇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而诗面上却只说汉武帝。这个空白,也是靠读者的想象来填补的。由于所述事件与类比的事件的相似性。这个空白也是不难填补的。

  沈德潜称王昌龄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 。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恰当布白,当是原因之一。古典诗学是很推崇这种风格和技巧的,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也应当学习这种方法。

相关文章

  • 浅论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4

    (二)试谈处理虚实关系的两个问题 1、合理地运用空白 前面已阐明,本文所谓的“虚”,可以称之为“空白”。“空白...

  • 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2

    在诸多关于虚实的说法中比较一致的提法有如下一些:直接可感为实,间接可会为虚;画内为实,画外为虚;显为实,隐为虚;有...

  • 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3

    设出有意境的作品,必须注意使情和景、意和象在作品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通常情况下,如果要营造出哀怨、哀愁的氛围,一般...

  • 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中。在绘画和诗词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虽然,意境并不是...

  •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二十六课 ‖诗词意境的创设

    主讲/ 边义老师 诗词意境的创设 如何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呢?重要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素质问题,包括作者的人格...

  •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七十三课 ‖诗词意境的创设

    主讲/ 边义老师 诗词意境的创设 如何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呢?重要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素质问题,包括作者的人格素...

  •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四--诗词的意境

    如何创造诗词的意境 1.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写作诗词和欣赏、评论诗词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首要问题。写作诗词要注意创作...

  •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 浅论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最精练的文章。 诗圣杜甫有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对诗歌最严格的要求。...

  • 诗词之意境(概念)

    意境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学习诗词的立意,离不开对诗词作品意境的领悟、把握与经营。那么何为意境? 据《辞海》解释:意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论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pv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