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习笔记之十四--诗词的意境

作者: 乔平_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9:43 被阅读49次


如何创造诗词的意境


1.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写作诗词和欣赏、评论诗词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首要问题。写作诗词要注意创作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评论诗词也应从意境入手。

A.何为意境?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简而言之,景和情二者迭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事物。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高度统一之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内情与外物的融合,是思想与形象的交汇,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境是情和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境界,情是主观的,景是客观的,二者交融之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读者就会从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B.诗词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词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

诗词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词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

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C.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D.意境的创造:

写诗词的时候,如何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创造出更好的意境呢?关于这个问题因为作者文学修养不同,题材不同,立意不同,那么创造意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前人的诗词好意境的里面,总结出主要致力于三种情况:

1.注情于景,寄情于景是指先写了景,然后抒情,缘景生情,使得景中有情而造成意境。

注情于景是指先写景,后抒情;缘景生情,使景中有情,从而造成意境。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具有雄浑开阔的意境,读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达开朗。其中“天似穹庐,笼罩四野”,是作者的想象,是作者注入篇章的意;如果删去这两句,那么剩下的五句,仅仅是北方草原辽阔广大的景象的描写,便缺乏意境了。

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具有深远苍茫的意境。如果不注入“念”和“独怆然”之意,而仅仅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远”,那也就不具有意境,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七绝写出西涧春晚之景:幽草涧边生,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无人。因作者为人洁身自好,处仕途而愧无建树,思退隐而不能,便形成诸事一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感情注之于写作中的景,于诗篇便构成一种自然澹泊的意境。

2.以景托情,以景托情是指先抒情,后写景,以景烘托其情,使得情中有景,从而构成意境。


 以景托情是指先抒情,后写景 ,以景烘托其情,使情中有景,从而构成意境。

例如崔护《题都城山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前联抒写怀念“人面”(山庄少女)的情,后联写今日桃花盛开的景加以烘托,从而构成美妙绵邈的意境。

再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前联写出“意不适”的情怀,后联写灿烂绚丽的夕阳正是无限美好的时刻,加以反衬,于是造成开朗积极的意境。“只是”一词,应取“正是”“就是”之义。中的景,于诗篇便构成一种自然澹泊的意境。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指抒情中有景,写景中有抒情,使得情与景相互为用,和谐交融。

例如:

杂诗(唐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二句表达有家难归。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三句写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映衬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

折枝花赠行(唐·元稹)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这是一首与白居易的送别诗。“一寸春心”是说作者对友人的惜别情谊,“逐折枝”是说作者之心随着花枝一同赠与友人。后两句的相思“最多处”是“千株万片绕林垂”,这就是睹物生情,情的多少如林间的千株万朵樱花。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积极的营造好的意境来渲染自己的情感,欣赏前人作品时候,也要仔细领会体验人家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相关文章

  •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四--诗词的意境

    如何创造诗词的意境 1.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写作诗词和欣赏、评论诗词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首要问题。写作诗词要注意创作...

  • 诗词之意境(概念)

    意境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学习诗词的立意,离不开对诗词作品意境的领悟、把握与经营。那么何为意境? 据《辞海》解释:意境...

  • 简述诗词意象的组合(一)

    一首好的诗词要有意境。没有意境的诗词,算不上是好诗词。 关于意境,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讲了很多,在此仅做提示。总...

  • 诗词的意境(诗词学习日记)

    文/静月园 27日下午我们听菩提老师讲课,是关于诗词写作的课程。 妙菩提老师讲诗词写作,风趣幽默,举例论证详细。非...

  • 古诗词摘抄(1)

    《古诗词摘抄》目录 《我的读书笔记》目录 古诗词语言凝练,很有韵味。 摘抄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之美,感受汉字之美。特...

  • 感受下中华诗词的深远意境

    感受下中华诗词的深远意境

  •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

  • 诗词的意境之美

    司马从戎 自唐以来,填词作诗者何止成千上万。文人学士们不约而同地以笔作犁,翻寻着生活中的种种意境,然后埋首吟思。就...

  • 诗词的意境

    昨日放歌 同饮杯中美酒 红颜一醉 消了万古的忧愁 斜阳阡陌 折来一堤杨柳 一叶扁舟 随着长江之水天际流 白云别去 ...

  • 诗词的意境

    昨日放歌 同饮杯中美酒 红颜一醉 消了万古的忧愁 斜阳阡陌 折来一堤杨柳 一叶扁舟 随着长江之水天际流 白云别去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学习笔记之十四--诗词的意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o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