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完成日更的我,原本想跟儿子聊聊天,让他周末自己乘车回来。不料,没等我提这事,他上来就很直截。
“我看了一遍《活着》,最近。”
“噢噢,谈谈感想。”
“太沉重了……”
“我觉得还行,这部书的基调是乐观豁达……”
儿子发了一个摇头的表情,然后对我说:
“您心态真好……”
这部《活着》,虽然我早就买了,但读的少,因为都是上班族,没有多少闲暇时光正儿八经地读书。多年前,看过同名电视剧,觉得里面还是很有些深意的,但我却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几个月前,我通过听书软件,一字一句全部听完,有几次感动得泪目(虽然语句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语言本身自有万钧之力,所以感动也是必然),但也仅此而已。
“对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乐观坚强地活着……余华的这部作品,我感觉艺术性稍微差一些。听了几集老舍的《四世同堂》,感觉这部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特别强。难怪人们盛传,老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奖…… ”
“噢噢 。我最近不太想学习,想多看几本书。 ”
“ 那很好啊。 ”我及时肯定。儿子因为平日不太喜欢语文,也不太喜欢读文学作品,所以高考语文考的不太好。现在他忽然想看这些书了,真令人喜出望外。
“ 我可以用银行卡里的钱买书吗?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儿子又问道。
“就买两本吗,可以。图书馆里,那么多好书,你要多读啊。早点制定出2019,你的读书计划,不是买书计划……”
我随即发了一张截图给他。如下:
从《活着》说开去……“我不喜欢借书。”儿子答。
晕。儿子从读高中以后,就有这个习惯,看书,总喜欢自己买一本,消消停停看,而不喜欢借书。同时从不看盗版,也不买盗版。他非常憎恨制作盗版牟取暴利的行为,以为那是为人不齿的小人所为。而我却认为,所谓“存在即合理”,原版书价格昂贵,市场购买力有限,必然导致盗版书大行其道。儿子,作为一个学生,一个消费者,一分钱不挣,用他工薪阶层父母的钱,买很多所谓的原版书,不知道心疼……
“我还是希望你到图书馆借书看……”我坚持。
“我要有事,下线了啊……”儿子找借口出溜了。
“既然《活着》这部书,你读后那么有感觉。可以抽出时间,写一篇读后感,这样你的感受变成文字,会更深刻一些。写好,发我看一下,说不定我还会打赏哦……”我赶忙给他留言。
“您心态真好!”儿子的话,在我的心里反反复复,过了几个来回。噢噢,明白了,他意思大概是说,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那么多至亲相继死去,而最后,只有他一人孤单地留在这世上,未免太沉重太悲惨了吧,而我却用轻松的语气说,这本书的主题基调是乐观豁达的,儿子当然不认同,以他过于年轻的阅历。
为啥同是看余华的《活着》,咱母子俩的看法相差却如此之远?我开始深思,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问题出在作者余华身上。因为看这本书之前,我曾经在电视上见过董卿采访余华的片段,对了,是综艺节目《朗读者》里面的。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余华,虽然说是电视上,但给我的印象极深。节目里的余华特别乐观豁达,他回忆了年少时的糗事,说自己因为谎称肚子疼而被当医生的父母生生割掉了阑尾,现场观众一阵哄笑。接着又说他年轻时能看到的书很少,机缘巧合,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本杂志《人民文学》,于是开始模仿写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写作这事。于是,现场观众又笑……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余华本人给我的印象是乐观豁达的,所以我看他的《活着》也觉得是乐观豁达的。相比之下,其他读者包括我儿子都只读出了生活的沉重感……
从《活着》说开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