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某个时期,流传着一位被誉为比自然法则更为精准的奇人,他仅凭抬头仰望天际的一瞬,便能洞悉风云变幻,预知雨落时分。一日,晴空万里无云,他手持一柄油纸伞,悠然步入街巷。邻人见状,纷纷打趣道:“嘿,黄老兄,你这是唱的哪出戏?大好的晴天,怎地还带着伞?”他笑而不语,心中却笃定不久后将有甘霖降临。众人笑他迂腐,笑谈间,“蛤蟆畔降雨”一时成为笑柄。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转瞬间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先前嘲笑者纷纷投奔至他伞下避雨,满脸讶异:“嘿,你真有两下子,这雨你咋提前知晓的?”他淡然一笑:“非我能预知风雨,实乃观天象所悟。”此言一出,邻里间刮目相看,戏称他为“黄半仙”,名声自此远播,十里八乡的百姓皆慕名而来,求其卜算吉凶。
一日,一位妇人焦急而来,言及月底临盆,期盼丈夫能及时归来。黄半仙凝神细算,断言月底其夫必归。妇人听后,感激涕零,连连道谢。又有村妇遗失耳环,心急如焚,求助于他。黄半仙略加思索,指引其至家中水缸与灶台旁寻找,果然失而复得,村民无不叹服。
更有甚者,宫廷太监总管亲临小镇,欲寻一真才实学者占卜国事。黄蛤蟆之名不胫而走,总管便向其邻人探问。邻人热情引荐黄半仙,称其术数非凡。然黄半仙谦逊推辞,自谦道:“区区微末之技,不足挂齿。”总管见状,心中生疑,欲亲试其能。黄半仙虽再三婉拒,终难却盛情,一番推诿后,众人皆拭目以待,期待奇迹再现。
这段佳话,在乡间流传甚广,黄半仙以其超凡脱俗的预知能力,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更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神奇人物。在宫廷深处,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不幸遗失,圣上震怒,特命选拔一女子代以卦象寻觅此珠之踪迹,并急召当事人随行。此刻,被选中的黄术士心中惶恐至极,深知面圣卜卦非同小可,一言不慎,恐有性命之忧。他急忙拦住引领的太监总管,言辞恳切地推辞:“大人,在下才疏学浅,卦象向来不准,实属误打误撞。您若知晓此点,怎还会选择我呢?”
太监总管却不为所动,坚持要他前往。黄术士无奈,只好试图以天气变化作为托辞,含糊其辞道:“大人,据我观察,不久将有雨至,此乃天象之兆。”太监总管听后,虽觉怪异,却也未多加理会,只催促他速速准备。
夜深人静之时,黄术士忧心如焚,预感到次日面圣的艰难。为求自保,他暗中对邻居托付后事,以防不测。而另一边,太监总管在客栈内独自饮酒,自鸣得意,以为能借此机会嫁祸于人,保全自己。不料,天际突现乌云密布,雷声轰鸣,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令他忆起黄术士白日的预言,心中不禁生出不祥之感。
与此同时,黄术士辗转反侧,苦思明日面圣之词。他的焦虑与不满,恰好被躲于窗外的太监总管偷听去,后者惊出一身冷汗,意识到自己的阴谋可能败露,更担心被冠以诅咒圣上的重罪。
恐惧之下,太监总管推门而入,向黄术士恳求宽恕,并坦白夜明珠实为自己所窃。黄术士见状,心中已有计较,故作高深道:“其实,此事我早已洞悉,只是未曾言明。那夜明珠,正藏于御花园芭蕉树根部之下。”
为求自保,太监总管连忙许诺重金酬谢,并恳求黄术士在圣上面前保守秘密。黄术士顺势应允,双方达成默契。次日清晨,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但背后隐藏的波涛暗涌,却预示着一场宫廷秘辛的悄然落幕。总管引领着黄蟾蜍步入宫廷,面对皇上的询问,关于那失踪夜明珠的下落。黄蟾蜍故作高深,轻捻手指,一番推演后,缓缓言道:“陛下,那夜明珠应隐匿于御花园芭蕉叶荫之下。”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夜明珠即在所指之处重现天日。皇上龙颜大悦,连声赞叹,随即话锋一转,询问起夜明珠失窃之谜。黄蟾蜍面露难色,支吾道:“此中缘由,或许乃因夜明珠乃皇家瑰宝,岁月沉淀,吸纳月华精华,竟似有了灵性,自行游走。所幸未给陛下带来困扰。”皇上闻言,并未深究,黄蟾蜍暗自庆幸,正欲告退,却闻皇上再次传唤,命其明日再卜两卦,若皆灵验,则赐官留宫。
黄蟾蜍心中愕然,却也早有准备,临行前已密嘱邻里,若自己未归,便以家中柴火为信号。此刻,他急中生智,躬身禀告皇上:“微臣适才忽感心悸,似有不祥之兆,掐指一算,恐家中突遭火灾,恳请陛下开恩,容臣速归。”皇上听后,心生疑虑,欲遣人查探,而探报归来,更添皇上对黄蟾蜍神算之名的信服。
不愿轻易放黄蟾蜍离去,皇上取出一精致宝盒,言明盒中藏有奇珍,限一炷香内道破其内物,否则将施以惩戒。黄蟾蜍面对宝盒,焦虑万分,犹如热锅之蚁,转瞬间却灵机一动,故作恍然大悟状:“陛下,此盒中之物,非他,正是微臣之同类——黄蟾蜍也!”此言一出,既显其机智,又似有玩笑之意,却也巧妙化解了眼前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