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钟鼓楼——老北京的记忆

钟鼓楼——老北京的记忆

作者: 沫沫浅语 | 来源:发表于2016-06-06 15:23 被阅读451次
    钟鼓楼——老北京的记忆

    我去鼓楼附近不是第一次,看着锁着的门一直纳闷,不让人参观吗?不应该啊,每次都会在东大街的街道走一圈,匆匆而去。路上碰到的老阿姨,笑着对我说:“没什么好拍的,走了。”

    这一次,时间尚早,边走边看,看完东大街街道两边的小店,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忽然开窍,我是不是没有走对路。围着鼓楼的院墙顺着走下去,居然有了新发现,我找到了进去的路口。

    钟楼与鼓楼两楼相距百十米,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壮观。站在钟、鼓楼前,两边是胡同、四合院,还有停放在那里等着载客的黄包车。红墙黄瓦的是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钟楼通高47.9米,青砖灰墙乌瓦,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鼓楼是故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忽然看到鼓楼前来了一队旅游观光客,我赶紧去买了通票,想去蹭听导游的介绍。可能是我的动作太慢,赶进去时,旅游团的人已不见了,只好自己瞎看。

    一进楼,是一条陡峭而深长的爬梯,让人望而生畏。有旅游的客人,手扶栏杆,倒退着慢慢下楼梯。我想是害怕吧,畏惧这高度,或者是恐高。看到那人下来,笑着对我们说:“这样下法,不伤腿”。

    爬到二层,从上往下看去,幽深的有如隧道,井底望天大概如此。从一层到二层需要蹬60级,又9级台阶。69是有说法的,60代表古代纪年的周期,60年一轮回,9代表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意思。歇息片刻,再爬几个小台阶,忽的豁然开朗,这就是鼓楼的二层了。迎面见几个汉子坐在那里,说着闲话。是打工的农民工来这里游玩吗?大厅里一面面红色的更鼓,摆放在红色的架子上。一边陈列有古代计时器碑漏、銅刻漏。我用手机拍了几张下来,并没有细看。出门在二层栏杆边俯瞰景山、北海白塔、前海,拿着手机拍下各个角度视线中的北京。

    走进屋,刚想仔细的再看一看陈列的计时器。就听低沉雄厚的鼓声响起。我快速的跑过来,拿起手机,真糟糕,我还不会用视频拍摄。刚才闲聊的几个汉子,拿着鼓槌敲起鼓,在他们中还有一个女子现场击鼓。我忽然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有幸能看到现场击鼓表演。我原来以为貌不惊人的几个人,竟然就是这里击鼓的师傅。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低沉雄厚的鼓声铿锵有力的响起,仿佛在诉说着悠远悠长的历史,鼓声持续了一刻钟,一场精彩的击鼓表演结束了,师傅们已是满头大汗。很想再看一回击鼓表演,于是,我问师傅:“师傅,一会还有表演吗?我还想看,太棒了。”师傅告诉我,网上就有他们击鼓的视频,可以回去搜索一下看。

    看着时间不早了,匆匆走近钟楼,顺着东北角进去,找到蹬楼小劵门,爬75级台阶到了二层。正中陈列的报时铜钟悬挂在八角形木架上,它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古钟之王”。通高7.02米,重达62吨。

    我问工作人员:“这钟现在敲吗?”“一年只敲一次,年三十的晚12点敲钟。”工作人员简单的回答我。我快速的围着四周转了一圈,拍了照片留着回去细看。

    出了钟楼,脚上这几天磨起了大泡,实在走不动了,坐上了黄包车。黄包车师傅热心的介绍起钟鼓楼:“你们在上面听到的介绍不全,我再给你讲一遍。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上,你现在踩着的就是中轴线。”“啊,是吗?”我惊讶,又佩服就连这黄包车师傅也要懂这么多的文化知识。

    “你慢点说,我听不清楚,大声点,”“你所在的位置是地安门外大街,鼓楼有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古时的农耕生活。”过去,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都有规律。有“晨钟暮鼓”一说。钟敲108声,代表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相加就是108。五天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

    从钟鼓楼出来,我再次回望钟鼓楼、胡同、四合院围绕在一起,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结晶。而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七百年来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如今“暮鼓晨钟”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而钟鼓楼更是人们心目中“老北京”的象征。

    钟鼓楼——老北京的记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钟鼓楼——老北京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td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