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韧性成长3

韧性成长3

作者: 乘风破浪煜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19:28 被阅读0次

    《韧性成长:终身进益的16个心智升级模型》

    文娅 仲佳伟

    58个笔记

      实践篇

    >> 第四章 忠于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与幸福标准

    >> 寻找使命感:工作没动力,生活没意思,怎么在平淡中找到意义?

    >> 第一步:在社会价值网络中,我是谁?

    >> 扮演好这些角色,我们会被犒赏赞许,会升职加薪。但更有价值的是,顺应每个阶段的社会角色,将它们做好,才能实现真正的“做自己”。

    >> 建立自己的角色意识

    >> 三个实践建议。

    第一,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与社会这一组基本的内外关系中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该角色最主要的行为与活动。

    >> 第二,梳理在该角色中,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以及自己对现状的评估(或感受)。

    >> 第三,将精力聚焦在“如何优化”上。一般来说,我们在这一步要梳理的是,自己可以在哪些地方再努力一些、多做一些、做得更好,在哪些地方可以放下一些、少纠结一些。

    >> 第二步:通过这些社会角色,我想得到什么?

    >> 在这些社会角色上,我能贡献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 把使命感与让自己幸福结合起来

    >> 对照持续幸福的5个元素,看自己还缺什么

    >> 仔细琢磨这5个元素,你会发现:

    ·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角色,没有一个元素可以脱离社会关系独立存在。

    ·无论你想获得哪个元素,你都得扮演好第一步中的某个社会角色,并通过行动来做出成绩与贡献。

    ·只有你做出满足社会角色的贡献之后,才能感受到意义、成就、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享受幸福。

    这些对心智提升,都是很重要的底层规律。

    >> 第三步:怎么做,才能做好贡献,得到自己想要的?

    >> “投入”是有意识、有规划的,是有明确的目标感的。

    >> 感受成就,自我激励。

    >> 要想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感,你需要源源不断的成就感来滋养它、确认它、升华它。

    >> 练/习/心/得

    我们自己在练习中,越来越感受到,拥有自己的使命感是安身立命的关键。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在我们看来,“尽其心”最重要的实践,就是不断探索自己的角色与使命,并以此为指引,让自己每天在行动中都感受到动力与成就。

    一旦你通过不断尝试,尝到了甜头,并感受到了积极的变化,你的自我效能就会越来越强,你就可以化无形的使命于有形的行动中,并持续地因为自己的努力与成就,给自己带来积极、幸福的改变。

    >> 储蓄幸福:时时被挫败感打击,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 专注自我,而非活在与别人的比较里

    >> 起跑线相差那么远,怎么放平心态?

    >> 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尽情奔跑

    >> 别妄自菲薄,但要为自己配置额外的努力与机遇

    >> 专注当下、利用好当下,从而实实在在地通过行动与成就把握未来,才能避免在明天回看今天时,又留下遗憾。

    >> 缺乏在当下行动的能力,是不能专注当下的关键

    >> 警惕当下的破坏者:过去、未来与虚拟刺激

    >> 学习如何专注于享受眼前的生活、学习或工作。

    >> 专注当下的唯一抓手,是让自己习惯“主动做点什么”

    >> ·依据自己的角色,定一个小目标。你可以从简单的事开始,比如做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尝试自己做饭、减少订外卖的次数,每天给另一半或孩子一个惊喜等。

    >> ·多尝试将成果进行“输出”。如果你定的小目标是自己多做饭,那就试着请家人、朋友或同事,多尝尝你做的饭,哪怕一开始并不太好吃;如果你想学一个新技能,那就大大方方在众人面前展示这个技能。

    ·尝试写行动日记,与自己对话。你可以记录在尝试小目标过程中,自己取得的小成就,以及想感恩的事或人,并分析下一步该如何做得更好。

    >> 首先,李涛为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次写报告,必须在列完数据、事实后,写一个言之有物的观点,可以是建议、下一步行动计划或分析思考等;其次,在每次“输出”后,大大方方请领导给出反馈和建议;最后,把这些建议记录下来,思考下次写报告时应注意什么,并感谢领导的帮助;如果下一次做到了之前记录的建议,就奖励自己和妻子吃一顿两人最爱吃的蟹黄包庆祝一下。

    >> 用好“创造性张力”,打通专注自我与专注当下

    >> 坚持,需要硬撑,更需要技巧

    >> 当下即圆满,修行无止境。它可以解开动力不足、不易坚持的难题。

    >> 练/习/心/得

    积极心态,不是靠心理暗示就能实现的。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为“更好”而努力的当下,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感受心里渐渐充盈着因为每天一点点的小成就而积攒起来的幸福。进入这种状态之后,你已经完全不是在减肥,而只是在更健康地活着;学英语也不是在学英语,而是纯粹地在享受语言与思想之美。这样的心智将会成为滋养幸福的沃土。

    >> 用好迷茫:不喜欢眼前工作,但又不知道能干什么,怎么办?

    >> 迷茫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

    ·缺乏有针对性的经验与阅历。(注意,是有针对性,不是多活几年就会自动有经历与见识。)

    ·缺乏分析局与势的方法、工具与经验。

    ·缺乏拓展社会网络与资源,以帮助自己看清局势的能力。

    >> 方法一:形成多元视角,用分析力取代经验

    >> 方法二:用MVP小行动,测试并验证自己的分析

    >> ·开始调研,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尝试用“斜杠”的方式,先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看看自己的反应,也看看做事的效果。

    >> 那就是刻意设计、有明确目的、方便测试并观察效果,其中的核心是想清楚测试的目的,也就是找到导致自己陷入迷茫的本质。

    >> 第一步:按下面格式,建一张表(见工具7)。

    工具7 对感兴趣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估

    第二步:评估并分析下面的问题。

    ·有没有一份工作,是自己喜欢的行业、内容或形式?

    ·每一份工作,抛开内容、形式等表面特点,它的本质是什么?

    ·自己能不能抓住工作的本质意义,而不被工作形式带跑?

    >> 第三步:启动实验,感受效果。

    >> ·横向拓展,寻找与自己所在公司相似的公司,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

    ·纵深摸索,沿着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突破行业限制,在不同行业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

    >> ·从当前的工作(或其他事情)中跳出来,以观察者的视角,看自己所在局势(比如行业)与自己的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无论是只做调研,还是启动一些小项目,尽可能给自己梳理出进行系统观察的框架(比如,对“工作”这件事,可以看行业的上下游、用户的体量等;对“生活”来说,则可以从某事对身体、精神上的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等多个维度去观察)。

    ·对观察或感受到的事情,自己要有分析与记录(比如,当时佳伟就专门整理了一个文件去记录)。

    >> 方法三:给自己组一个虚拟顾问团,形成分析与决策网络

    >> ·在开始找人问询之前,你需要结合方法一与方法二中自己已经做的功课,梳理清楚想要了解的话题。注意:为了避免闲聊或被对方带跑,最好用的方法就是提前列好问题清单,并对问题进行分类。

    ·每个话题,找到2~3位带有不同视角的人士进行交流。

    ·借找别人交流的机会,为自己建一个虚拟专家库。相比随便在微信中加个朋友,更有效的方式是列一张表格(见场景示例3),或至少在微信里进行标注。

    场景示例3 为自己建立智囊团

    >> ·花钱找:擅长用好类似“在行”等付费咨询工具。在这些平台上,既有职业规划方面的行家,更有各行各业的实践者;既可以远程提问,也可以线下约见。花一次请朋友吃饭的钱,问到别人积累多年的一手经验,这是一笔很值得的投资。

    ·免费问:关注相关领域的微信、微博大号,在后台进行提问,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像第一类人那样给你系统的解读与回答,但只要对方愿意回复,总会对你有一些启发(比如,我们就曾经在微博上发私信给行业里的前辈,也得到过不错的指点)。

    ·问朋友:如果你只是想从身边朋友那儿直接要到答案,那么这可能会很难;但如果你带着问题,让朋友推荐朋友给你,你就能扩大自己的圈子,并且找到合适的解答者。

    >> 练/习/心/得

    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或多或少会经历不同的困惑与迷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拥有更高阶心智的人,会把迷茫当作自己成长的机会,带着问题去探索,带着困惑去找启发,最终找到更清晰的方向,也为自己的行动找到更坚定的理由;反过来,对迷茫“听之任之”的人,最终不仅会让自己的生活与事业被迷茫影响,最可怕的是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训练出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能力。

    >> 懂得取舍:如何在重大人生决策上避坑?

    >> 感受风险:用情景法,感受风险的真实细节

    >> 定位大事:抓住自己当前阶段的主心骨

    >> 避免陷阱:警惕被人的天性弱点带入决策火坑

    >> 别引导自己做带有明显社会称许效应的封闭式决策

    >> 坚持自己的需求与标准,别被不重要的事分心

    >> 别着急下定论,取舍不在这一时,可以持续优化

    >> 取舍、选择、判断、决策,无论我们怎么称呼,它都是我们整个心智成长中非常难的一步。

    >> 练/习/心/得

    人这一生,其实也是在智慧上不断精进的一生。每一次大小取舍,从买房、找对象,到选择什么餐厅、穿什么衣服,都是在理解、运用并创造指导自己决策的规律。它需要时间与经历来练习,更需要主动学习与梳理。

    我们相信,当你还相对年轻的时候,主动给自己的心智去配置取舍的意识与技能,学着凡事从最坏的结果想起、从最有用的事做起,并避免被各种因素带偏,你一定会比常人具备更强的判断力与决策力,最终为自己做出一个又一个有利的决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韧性成长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uv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