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前的认知里,认为大器晚成,是说一个人到了很大年龄才成器,说明多晚努力都不算晚。直到学习了《道德经》的第41章,里面有几句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就提到了“大器晚成”,才刷新了我以前的认知。
先来看几个耳熟能详的句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罗马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古研究,古罗马的前身,是公元前8世纪的一个简陋村落。人们用石头砌筑城墙,用砾石修筑路面,修建排水系统,罗马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小城市。
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由于拥有大量的奴隶,这些廉价劳动力,为罗马城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今人们熟知的凯旋门、斗兽场等代表性建筑,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同期,罗马还铺设了通向多个殖民城市的道路,用以保持联络的畅通并解决军队、物资的运输问题,这些道路就是赫赫有名的罗马大道。罗马帝国的开国元首屋大维主持修建了元老院、政治讲坛、会堂、纪念恺撒的“圣人朱里亚”神庙,以及以他自己的名号命名的“奥古斯都广场”。此外,罗马城还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包括渡槽和引水渠、大桥、住宅,以及方便人们生活的公共浴室和厕所。屋大维说:“早年我所见的是砖头的罗马,而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罗马。”在“罗马和平”年代(公元前27—公元180),罗马城日新月异,华丽辉煌。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这个时期的教堂建筑,成为罗马的地标。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城中逐渐形成网状的道路系统。在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由于对理性秩序的崇拜,罗马城中的主要街道被拓宽,其中有三条笔直的道路从不同方向,同时通往城市北端的波波罗广场,道路的轴线在广场上相交,并在广场中央立起方尖碑。这种对称结构体现了严格的城建规划和强烈的秩序感。
20世纪中期,时任意大利首相的墨索里尼(1922—1943年在任),他想恢复奥古斯都时期帝都罗马的面貌,为此铲掉了古罗马广场、角斗场、圆形剧场遗址周边大片的16、17世纪的建筑,对罗马城的古建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20世纪末,罗马政府采取了古罗马城与新罗马城分开建设的方法。在老城区,保持了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新增建筑和设施的外观,贴近古罗马时代的风格,连墙体颜色也须与老建筑大体一致。如今的老罗马城中,具有千年历史的建筑、遗迹比比皆是,与现代化的罗马新城交相辉映,更显其深沉的底蕴和魅力。
从最初的无名小城发展至今,罗马经历了无数的岁月洗礼。正是这200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在无数次的叠加和交融之后,才造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罗马。
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座长达一万多里的城墙,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
屠呦呦,出生在中医之家,从小在父亲的中医馆里,就开始阅读中医书籍,给父亲做帮手,工作后也从事中药的研究,终于在2015年10月,85岁高龄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发现的青蒿素,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些,都是对大器晚成最好的诠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建筑、人物、还是器物,真正的大乘之作,是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功夫、很多心血来完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