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民带货的时代
如今上网等同于逛超市,但凡有视频存在的地方,就有直达货物付款的链接,“直播兴邦”,似乎整个郭家的人都在卖东西以缓解生产过剩的局面,上至地方部门领导,明星大腕,下到平头百姓,待业青年,无数青少年的梦想都是成为网红一夜爆火之后开启带货之路,立志做一个电商巨头。
如果说头几年的直播带货是民间现象,那么2022年春节,从央视到地方卫视一连好些个语言类节目都把剧情设置一家人在直播带货上,我就知道这项民间的网络销售手段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扶持,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两年间,直播行业迅速开花,甚至月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信息,其中就包括广受关注的网络主播,这标志着网络主播的职业身份,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得以确立,转正了。
02~直播间统一了度量衡
在网上买东西,日子久了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产品标注的重量单位,除了一些亲民常见的水果蔬菜还保留了“斤”这个度量单位,大部分食品都标着重量是多少多少克,起初我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反映,毕竟现代人讲究健康养生了,远离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年代,如今入口的东西都要精准到克重,这难道不是人类进步的一大体现?当你刷到一场直播,语气急促的直播在你的手机里用夸张的语气叫喊着,“仅需十几元就能得到重达两百克的**”,谁听了不迷糊,但两百克只是四两啊,若是金贵的东西还好,若是科技狠活堆砌出来的美味零食,你还能疯狂抢购吗?若是菜市场普通廉价的加工产品呢?看着买了便宜,其实更贵更冤大头。
电商的精明在于把不足一斤重的东西通通标上了三百克,四百克,二百九十八克,不管是否吃亏上当,这数字看上去就很占便宜,营造了量大价优的假象,而数字好看就像卖猪肉的都学会了打灯,光线一晃,橱窗里的病猪肉也鲜亮起来,现实里让你花十五块钱买一斤馒头你觉得除非自己疯了,但在网上,人家标价十五块的馒头是500克,你觉得挺实惠,秦始皇穷其一生要实现的统一度量衡,在电商这里轻松做到了。
03~电商套路,旧瓶装老酒
我读书的时候,马云一手缔造了双十一,继中华民族几千年才弄出来几个传统节日之后,这个以疯狂购物为特色的光棍节可是让“对钱没概念”的马老板给整明白了,如今网络升级,手段叠新,双十一之后又有双十二,六一八,似乎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都可以被营造成适合花钱购物的盛大节日,这场万民狂欢的背后又不知是何方大神在操盘,而网络江湖里电商的套路也是常看常新,譬如升价之后优惠券,升价之后二件免费或打折,所谓买的没有卖的精,所有看上去让你占了便宜的时刻,都是镰刀在麻药的掩护下开动了,且这些手段都是早些年淘宝店家玩剩下的,之所以依旧能够疯狂割韭菜,大约因为当年淘宝只是平面手段宣传,他是通过图片文字来收割,到了今天直播时代,实时视频的交流更具煽动力,眼睛看到的第一个目标从文字图片变成可见的“实物”,这比任何言语鼓动都要有力。
04~网络造神流水线
中午在电梯里看到这条广告,恍惚以为是东方某选的广告位,忙仔细上下寻找,发现并不是,这只是一条普通的电梯广告,却足够我吃惊许久——咱们的消费水平这么高了?
曾经有段时间,网络铺天盖地都是新东方转型的抖音卖货直播间几个主播,实话实说,真就感觉是一群有理想做实事的青年,不服不行,他们在当时的直播卖货堆里显得特立独行。睡前去他们的直播间听课曾是网友们互相玩笑的一个热梗,与更早的网络直播卖货不同,一群老师在直播间卖货,诙谐谈笑间让人收获零碎的知识与心情的舒畅,节奏舒缓,更像是与朋友闲聊人生,新颖有趣。后来从东方出走,独立门户的董老师,依旧保持了这种风格,抖音把这群人捧成了神,但如今尚未跌下来的大概就剩一个小董老师。
半夜睡不着,打开直播间,对比了同为电商平台的另外几家,当然这是电商里横向比较,比起线下有时候就不觉得便宜了,但这就已经完成了他们一半承诺,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在此同时,能够让卖出商品的农民得到切实的收益提升,那就完成了另一半承诺,在这个信誉极度匮乏的时代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但我只能假设农民的收益得到了提升,因为没有亲眼所见,自然,我希望这是真的。
被戏称“兵马俑方老师”的董主播说了一句话叫“谷贱伤农”,这是多少年来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真理,我们知道这是对的,也知道这伙年轻人的初心是好的,我们更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还知道每一件小小的善举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有“然并卵”的思想准备。
谷贱伤农,谷贵就能富农吗?未必、不见得、很难说。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初级农产品从农民手里流转出来的时候是个什么价钱,农产品离开田间地头的时候是个什么价钱,落到万千消费者手里的时候又是什么价钱,我们也知道如果只是物流要赚钱,农产品的价差不至于如此天壤之别,那么在这个物流过程中,增长的那部分天价落到了谁的手里呢?譬如这段时间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往年被山东人嘲笑厌恶的豆撅子也成了消费者望菜兴叹的高端货,动辄七八块钱一斤,但这价格的高涨又并不是因为蔬菜源头的减产,相反,因为天气原因产量大减的许多农作物价格却低迷得可怜。
有人说要实现富农的目标,必须要先让这个过程中的参与者有收入,不光要有收入,还要把他们喂饱,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喂饱许许多多的利益集团,等他们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跟他们心平气和的聊一聊怎么给农民增收的问题,从他们牙缝里挤一点留给农民。这就让我想到了电视剧里和珅跟纪晓岚关于贪官清官的一段谈话,和珅以几十年的宦海浮沉总结出来的一段话看似冷漠无情贪得无厌,实际上最是贴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说起来,董主播谈及的依旧有些理想主义,我们寄希望于将贪得无厌的一部分人先喂饱,然后通过他们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然而现实往往是所谓的贪,则永无止境,你觉得让他们赚够一个亿十个亿他们会满足吗?不会的,以我们对贪婪的定义,榨干喝净才是尽头。
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出当初那群年轻人的弥足珍贵,道理都懂,但心中依然怀有希望与脚踏实地去做的毅力,这才是身为同龄人的我们所感动的,也正是万千年轻人所缺少的。
如今过去不到两年,那伙差一点被捧上神坛的年轻人也一个一个被“曝光”了,东方的直播间也渐渐被常规的卖货直播间所同化,似乎那仅存的一点书卷气也在悄悄消散,神坛上仅存的一位还在苦苦挣扎,不知当他跌落之后,流量又要捧谁登上神坛,不管是谁,应该都不会很费事吧。
05~从短视频到直播,铁打的平台流水的网红
有一天打开抖音,发现“拉面哥”还在直播做拉面,当然,直播间里小黄车是开着的,在如今这个全民带货的时代,也无可厚非,我只是感慨,这个面相敦厚的拉面哥倒是福缘长久,对比一度造成菏泽火车站拥堵的另一位网红郭有才,如今已经很少看到了,也算“红极一时”。
或许拉面自己都没想过,千百年了,一向默默为人们充饥做出贡献的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了焦点,当然,拉面只是更为璀璨的一个焦点之附属,那个焦点就是“拉面哥”。
凭借“3元一碗的拉面15年不涨价”的一个短视频,“拉面哥”程运付迅速走到全国群众面前,这个朴实的山东汉子,一个在农村拉面的男人,瞬间成了网络流量汇聚的焦点,一时之间拉面哥所在的村镇县也就成了全国网红扎堆聚集的地点,当地的反应还算不错,积极应对,迅速新建了一些公用设施来缓解瞬间增多的人流量,大约他们也想赶上这般网红车,蹭一蹭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
随后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善良实诚的拉面哥也以为自己“天降大任”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于是他在任何一个视频里都是微笑着,用极其谦卑的语气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他以为这些人的到来会让自己的家乡从山沟里的麻雀蜕变成金凤凰,但他没想到,来的不只是朋友,还有五湖四海里的妖魔鬼怪、吸血的蚂蟥。
拉面哥的家门口日夜蹲守着等拍的网“不红”们,他们想借大树的阴凉给自己找点便宜,村里开始出现各种营生,连卖身葬父都出现了,可谓群魔乱舞、魑魅盈天,那些举着手机等拍的人兴奋着、推搡着、叫骂着,这一幕叫人不免想起前些年的大衣哥朱之文,何其的相似,两个网红,两次流量潮,仿佛揭开了山东人最不堪的一面,但这并不是山东人的专属,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真实面目,是一个国度众生的缩影。
朱之文说他理解那些拍他的乡亲们,尽管这些人比他自己更早的膨胀起来,但他们毕竟通过拍自己找了个营生,挣到了钱,可是他自己也知道,这不是个长久之计,万一自己那天不红了,这些人难道要饿死?无非是挣快钱来得容易些,让这些人吸人血上了瘾。
所以,没几天之后,拉面哥就扛不住了,面对采访的记者,他说自己想回归平静的生活。
朱之文在连线时面带微笑告诉拉面哥,要做自己,也要圆大家的梦不能凉了大家的心,这一幕看似惺惺相惜的画面,暗藏了多少心酸无奈,大概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在我看来,大衣哥的经验分享倒更像是一份“成功卸任”时的欣慰——终于有个老弟来分担我的苦恼了(玩笑话)。
从大衣哥到拉面哥,再到口红哥,网络造神的流水线越发成熟,一位位“哥”被流量裹挟着闯进老百姓视野,光明日报曾经刊登了一篇题为《乡村文化振兴,短视频能做点啥》的文章,文章作者将拉面哥与李子柒等网红联系到一起,认为从李子柒到“拉面哥”,短视频像一只神奇的魔术手,将长期缺乏关注的乡村风物拢到聚光灯下,创造出一个个乡村叙事的媒介传奇。简言之,他认为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之相反,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无论是李子柒还是拉面哥,短视频的流量特质决定了他们寻找的对象永远是生活中的少数存在,是普通中的异数,是大众中的小众,李子柒自不必多说,她的成功极具个例性,无法进行复制推广,而要以她为品牌去推动相关农业的发展也是十分有限,拉面哥也是如此,十五年不涨价固然罕见,但正是这种罕见,在全国范围来看并不具有代表性,所有的特例、个案都只具有观赏价值,无法复制推广的模式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价值都不会太大,毕竟不能让山东省的农民都去卖拉面,而且都不涨价。
和短视频一样,直播也是如此,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娱乐而存在,更多的现实意义只能算是附属价值,想依靠娱乐效应带动农业实体的振兴,很难!
06~网络江湖一股清流
乌烟瘴气的直播界诞生过许多神话,靠着财富的迅速积累,他们成了普罗大众羡慕的偶像,比如电商教母薇娅,微商教母张庭,许多名人在接触到这股飙风之后迅速“失足”,这里头最著名的当属“潘嘎之交”,但网络这片江湖足够大,有污浊就有清流,同样是老艺术家出身,坐拥数千万粉丝的冯巩就不带货,而是单纯的拍一些娱乐大众的段子笑话。
网络造神时代,许多出身平平的普通人通过网红身份达成地位的提升转变,而红起来之后开启带货之路,仿佛已经成了许多人默认的一种形式,只有极个别的网红在坚持不带货的纯粹视频创作,他们更倾向于用视频记录生活,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喜悦,获取更大的精神价值,比如抖音上有个叫吕小厨的人,小两口一直在分享自己做菜做面食的小窍门,收获了许多铁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