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掌握击球转化率,杀球300公里不是梦

掌握击球转化率,杀球300公里不是梦

作者: 冰王说球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17:51 被阅读0次

    很多羽毛球爱好者的挥拍动作已经非常标准,跟职业球员大同小异,但杀球速度却千差万别,甚至包括职业球员本身的球速也都各不相同,虽然总能听到各种发力的名词,鞭打,旋转,放松、爆发力等等,但究竟哪个才是球速的关键因素,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一、挥拍速度是前提

    在不考虑损耗和弹力的情况下,挥拍击球可以算是球拍与球之间发生的碰撞动作,根据动量守恒原理,击球时拍头的速度越快,击球后的球速也就越快。

    正如大多人所了解的,想要球速快,就要先提高挥速,而提高挥速就需要通过身体的鞭打动作来实现,这是羽毛球发力的核心之一。

    详见鞭打发力一文

    二、击球转化率

    鞭打发力是击球前的发力,想要把挥拍速度转化为球速则是击球时的能量转换,称之为击球转化率,影响击球转化率的因素是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1)转化率的定义

    击球转化率是挥速和球速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球速变化的重要指标,由于球拍具有多种弹性的特殊性,使得击球不能单纯的以碰撞来计算,所以国家队通过采集运动员的挥拍数据,并与球速对比以找到更多的答案。

    2)职业球员的转化率

    从国羽的测速表中可以看出:

    潘莉的球速最快(87.8m/s),挥速中等[57.2m/s],转化率最高1.54;

    关渭贞挥速最快[65.9m/s],球速只有(82.2m/s),转化率仅1.25,低于平均水平;

    农群华挥速最慢[54m/s],球速与关渭贞相当(81.1m/s),转化率高达1.5。

    3)业余爱好者的转化率

    业余的数据更不乐观,在智能科技的帮助下,很多爱好者已经体验到了测速的乐趣,虽然智能测速有一定的夸大性,但数据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基本上可以判断业余的挥速在150-250公里之间,与职业女球员的挥速[58m/s]很接近,然而业余的球速超越200公里都是比较困难的,出球转化率大多低于1.0,这与职业球员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4)击球转化率的意义

    通过挥拍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职业还是业余,击球转化率都偏低,要知道羽毛球的重量只有5克,而球拍重量一般在80克~90克,是球的16倍以上,按照动量守恒的计算公式来看,就算扣除损耗和测量等因素,1.5的转化率也不算很高。

    (mv+MV=m'v'+M'V')

    这或许可以证明,在实际击球时仅仅做到鞭打发力(提高挥速)是不够的,挥速虽然是球速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而如何提高击球转化率则是羽毛球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三、集中发力是关键

    转化发生在击球瞬间,那么击球瞬间的发力或许是提升球速的重点。

    1)击球瞬间集中发力

    在前文中已经说过,鞭打发力需要拥有更多的内劲,可以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增加肌肉记忆从而提高挥拍速度;

    而击球瞬间的集中发力需要更多的寸劲,可以通过定点打击目标来练习。

    建议业余爱好者不要一味的强求挥速而忽略了集中发力的重要性,在初学时可以通过降低挥速以更好的学习集中发力的技巧。

    2)集中发力的时效性

    从国家队提供的挥拍数据图上可以看出,击球是一个过程,大约经历6毫秒的时间,这是球拍的弹性造成的,所以在球拍触球后的时间里才是集中发力的重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持续施加作用力,使发力更加完整,一般称之为压球,这也是很多教练所说的压腕的真正意义,关于压球的方法详见重杀一文。

    也正因为击球的这个特性,当发力延迟或者提前收力都有可能降低出球速度,这也为吊球技术提供了一定得理论依据。

    四、绝对肌肉力量

    力量的根本是肌肉,强大的肌肉力量在发力时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1)绝对力量的差异

    鞭打发力和集中发力是协调能力的体现,但并不是绝对力量的体现,这也是业余球速始终不如职业球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2)肌肉的比例和耐力

    当协调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再想提升击球转化率,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尤为重要的是在训练中要注意合理控制快慢肌数量和耐力的比例分配,下图中可以看出,足球运动员在成年后下肢的慢肌比例明显偏低。

    由于快肌比例越大,爆发力越大,但耐力会差;而慢肌的比例越大,爆发力越差,但耐力越好,所以爆发力优先的运动应当尽量避免过多的耐力运动训练(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比如游泳,反之也是一样,因此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于肌肉耐力的定义和训练方式也是不同的,下图是比较常见的多种类金字塔训练法,仅供参考。

    五、放松是力量的基础

    肌肉力量是发力的绝对因素,而发力的基础则是肌肉的放松,且放松有着不同层面的意义。

    1)提前放松,蓄势待发

    由于肌肉的放电做功时间非常短,再次充放电需要一定的间歇时间,大型肌肉群可以通过调用不同的运动单元增加动作的续航时间,而小肌肉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一次性做功;

    (注:实际的肌肉做功方式更为复杂,可能与描述有一定的出入,本文不作讨论)

    又因为鞭打发力和集中发力分别是挥拍击球的不同时期,这对于小肌肉的发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鞭打发力时,上肢肌肉应当尽可能的放松去接受下肢力量的传递,而不是主动发力,并在击球前拉伸准备蓄势待发;

    上图是倒拍屈臂时的三头肌拉伸蓄力,下图是立腕时的腕屈肌拉伸蓄力。

    很多业余爱好者用尽全力挥拍但却没有球速,也正是因为主要肌肉力已用尽,无法在击球时发挥作用,此为其一。

    2)抗拮肌的放松

    其二,人体的每个动作会对应三种骨骼肌(主动肌、抗拮肌、协同肌),当主动肌发力或者动作过大时,抗拮肌会反向发力抵抗,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如:膝跳反射)。

    在极限发力时,这样的保护机制会限制肌肉的最大发力,所以想要获得更多的力量就需要先让抗拮肌学会放松,让它慢慢适应主动肌的最大发力动作,从反抗转变为辅助。下图是两组不同的实验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经过放松练习的运动员成绩有明显提升。

    3)挥拍练习的意义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挥拍练习是帮助肌肉形成发力记忆,然而分解动作的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让肌肉实现有效的放松记忆,这也是协调发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成年人在摆臂时,二头肌和三头肌经常同时用力,这就会大幅的降低摆臂的效率,二头肌的紧张感让摆臂变得很困难,长期挥拍还会造成二头肌损伤误以为是网球肘。

    除此之外,肌肉自身的长度也是很重要的,运动后的拉伸按摩可以帮助运动后肌肉快速恢复,而日常的拉伸则可以更好的让肌肉学会放松,这或许也可以解释羽毛球运动员的身材大多都比较修长。

    六、旋转是发力的加成

    写到这里可能大家感觉该说的都说了,然而并没有,在对比国家队抽球数据后会发现另一个问题,数据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1)旋转发力,所向披靡

    原本杀球挥速最大的关渭贞在抽球时挥速变小了[30.4m/s],但转化率提升为1.62,球速(49.3m/s);

    而杀球挥速偏小的农群华和潘莉,抽球挥速最大,分别是[38.1m/s]和[38.3m/s],转换率则下跌为1.47和1.41,球速分别是(56.1m/s)和(54m/s)。

    原因在于抽球与杀球发力主体发生了改变,杀球是鞭打发力挥拍,旋转发力(转体和旋臂)击球,而抽球是旋转发力挥拍,鞭打发力击球,或者可以说潘莉和农群华的旋转发力更大,而关渭贞的鞭打发力更大,然而从球速上看,善于旋转发力的潘莉和农群华无论在抽球和杀球时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注:实际挥拍时两者的发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是每个人的训练及发力习惯有所不同)

    或许可以说明一点,旋转发力对于球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旋转的加成作用

    鞭打发力主要来自于腹直肌(还包括髂腰肌和股直肌);

    旋转发力主要来自于腹斜肌(还包括锯肌、背扩肌和斜方肌);

    旋臂发力主要来自于三角肌(还包括背扩肌和胸肌)。

    旋转发力对于整体的发力有着特殊的意义,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从转胯蓄力到转肩发力的两个转体动作,这两个转体动作会为发力带来另一个轴向的动能,从旁协助鞭打发力;

    其二:是参与击球瞬间的集中发力,在挥拍文章里曾经讲过,当挥拍顶肘到达最高点时,发力轴从持拍腿转移到非持拍腿之上,此时锯肌和腹斜肌位移到了发力轴上,由于旋转发力的特殊性(扭矩大),更适合在瞬间发力,可以为集中发力提供更多的力量加成;

    其三:是内旋手臂,一方面是击球瞬间的集中发力,另一方面是平衡转体发力偏向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旋臂是使转体和鞭打双轴形成合力,并同时实现制动锁肩的重要手段。

    3)业余发力障碍之旋肌

    业余爱好者由于长期缺乏转体类的锻炼,腹斜肌和前后锯肌的力量缺失成为了学习羽毛球的一个很重要障碍之一,所以再次提醒各位业余爱好者在开始训练前一定要测试自己的肌肉是否有缺失,尤其是腹斜肌。

    七、器材升级,战术创新

    除了身体发力的因素,球拍本身的转化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进攻拍的转化率都比较高,而平衡拍的转化率虽然偏低,但胜在瞬间挥速快,出手快。

    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化率提升,球拍的性能差异也越来越小,再加上训练器材的不断升级,这就让羽毛球比赛的战术应用和器材的选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空气动力一文中,曾经讲过,不论出球速度有多快,最后都会趋向于一致,而不同的是初速快的球落地时间更短,随着出球速度的不断提高,会对实战产生两方面的改变。

    1)出球速度化

    由于击球初速度的提升,以往的重杀不再适用于如今的赛场,靠完整发力换取极限球速的时间优势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提前出球的时间优势。

    (注:这个时间优势要从起跳架拍开始计算的,挥拍时间约0.06秒)

    2)球拍轻量化

    由于击球转换率的提升,球拍的重量优势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轻量化的挥速优势,所以原先以2U为主的球拍市场,渐渐被4U替代,更是出现了 6U的超轻球拍。

    综上所述:

    挥拍击球是一个很复杂的发力过程,

    鞭打发力可以增加挥拍的速度,是挥拍击球的前提条件;

    击球瞬间的集中发力是提升击球转化率的关键;

    肌肉爆发力是转化率高低的绝对因素;

    肌肉的放松能力又是力量得以释放的基础;

    旋转发力是整个挥拍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所有这些都是身体素质优秀的综合表现,是整个挥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将身体发挥到极致才能获得最大的击球速度。

    成功从来就没有什么秘诀,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修炼!

    (注:文中图表摘自《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掌握击球转化率,杀球300公里不是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ws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