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提高。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大发展,使得很多人的家庭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可能你要说,这个跟政策有关。当时的政策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许真的有关系,但我们今天不深究这个问题。
人们总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政策不是这样,也会导致贫富差距。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贫穷的家庭与相对富裕的家庭中,对于孩子的影响究竟如何?
实际上,无论贫富刚出生的孩子在智力问题上并无太大的差异。而产生差异的,恰恰是后天发展导致。特别是在4岁以后,这种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出生在较为贫困的家庭中,实际上意味着孩子所能够得到的精神以及物质会更加匮乏。物质的匮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匮乏。显然,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开始上早教的时候,贫困家庭的孩子是无法享受到如此待遇的。可能那个时候他们正在黄土堆玩泥巴,或者跟一群同伴玩着过家家。
虽然,哪怕是送孩子去上早教,也无非是听听音乐、玩耍嬉戏等,但恰恰是这样的差别,使得两种家庭出生的孩子出现了差别。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正常情况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家庭贫困的家长们更多的是奔波于劳作当中,恰恰这些劳作通常是门槛较低的一些岗位。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所能看到的以及能想到的,也会被限制。即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他们能够传递给孩子的知识也会变得有限。
然而,高收入家庭由于学历高,收入高,他们能够给予到的物质、眼界都会相对提升不少。比如一个生活在广州的孩子,与一个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孩子,稍稍接触就会发现差异很大。习惯了广州生活的孩子,每天都能够见到地铁,而二三线城市出来的孩子看到地铁可能会觉得特别新奇。且不论孩子,就成年人而言,我听说过二三线城市的司机,开车到了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宁愿选择打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四通八达的道路,配备齐全的交通指引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简直就是噩梦。他们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么多的信息。
所以,某种程度来说,下层建筑决定着上层建筑。差异越大,差距也越大。
当然这个社会各种现象千千万,那些铤而走险的案例,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高收入家庭在适应社会的能力比普通家庭要高,他们之所以可以得到较高的收入,本身就基于他们自身的优越条件。他们所处的工作以及教育背景,可能都是时代中可以获得资源最多的地方。家庭是培养孩子、促进孩子发展最有效最经济的系统。因此当孩子身处于这样的家庭时,孩子的学习环境、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生活经历都会更为丰富。
家庭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塑造孩子性格以及人格的重要过程。
实际上,孩子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一颗完整的大脑。而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在接触外界信息的传递时,大脑很容易就可以接受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些处理结果,最终作用于大脑,最终影响到人们的各种行为与习惯。
了解过大脑构造的朋友们便会知道,大脑是由无数个神经元编织起来的。可能这样描述比较抽象,那么大家可以将大脑比喻成一个班集体,而神经元就是班级里的小朋友。神经元中,有一种物质叫突触。大家可以把他理解成是小朋友们的手。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从而组成了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大脑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大脑的发展过程来说,从0到12岁,都属于大脑的黄金期。在用以传递信息的突触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传递的某种信息越多,大脑对于某种信息的接收就越牢固。就像很多老人即便进入花甲之年也依然记得童年的事情,反倒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不太清,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童年的时候大脑正在发育,而某些信息一直在传递给大脑,于是影响到人们对于此类信息非常敏感。假如把大脑的突触比喻成小朋友的双手,那么彼此之间牵手越多,表明双方的关系越亲密。
所以说,儿童时期其实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自己的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更应该进行系统性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面,低收入家庭往往就已经失去了优势。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玩泥巴、过家家、打架等一些场景。直到现在,很多农村里面的孩子起步依然过晚。教师资质的良莠不齐以及简陋的教育环境,使得孩子的注意往往很难集中到学习中来。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已经不可逆。
0-5岁的孩子大约可以生长出1000万亿个突触,活跃的脑细胞使得小朋友的大脑比成年人要灵活2.5倍,大脑中枢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也会因为突触的不断连接而加快。
5岁以后,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此时的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很敏感,对所处的环境适应力也很强。消极的环境以及乐观的环境将直接对大脑皮层进行深层次影响。也就是说,孩子所经历的事物,都会对他整个精神世界的构建起到决定性作用。所处的环境越和谐,大脑中形成的有益突触就越多,他们也就越聪明。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出生没多久的孩子除了会满地爬,增加大人的麻烦以外,能看出啥?
实际上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从孩子出生开始接触外界开始,他们的大脑就在持续发展中,大脑所接受的环境以及外界传递的信息,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都会储存在大脑中,为他日后的认知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孩子的大脑里,其实藏着他走过的禄、度过的书和看过的风景。
所以,孩子是否开启早期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耳熟能详的磨耳朵、双语早教、幼儿科普,对于很多低收入、低学历的家长而言是非常陌生的领域,所谓人以群分,他们所能够接触的同样也是相同层次的人,信息获取渠道非常有限,即使他们会萌生出教育的念头,往往也不知从何下手。缺失几年的早期教育,就这样让许多贫困孩子,与家庭优越、父母高知的孩子拉开了距离。
当然,即便是在富裕家庭当中,也会有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上心的。他们并不缺乏物质与经济能力,但往往会被工作繁忙、看着孩子就烦等缘由为借口,脱手孩子的教育。于是他们把教育的机会留给老人、保姆。他们奉承孩子就应该光着屁股尽情耍,觉得只有去上学才是真正的接受教育,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跟父母无关。
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逐渐长大,需要面对每天的学业时,要么感觉力不从心,要么开始考试作弊动动歪心思。而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又会遭受到父母的臭骂。很多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养家糊口辛辛苦苦,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简直天理不容,于是埋怨,打骂。结果是越来越糟。
综上可以看出,实际上贫穷与富裕只是一种标签化的说法。对于教育问题,真正比拼的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我也见过很多并不算富裕的家庭,勤于学习、乐于花时间陪伴孩子,能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放在孩子身上的普通家长。
金钱只是成年人衡量一个人的某种标准。而孩子的教育,最急需的东西中恰恰金钱的占比是很低的,反而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最为久远。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哪怕家长砸再多的钱,一样得不到该有的回报。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大部分都是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传递的。悉心陪伴、跟孩子共同学习,孩子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长的爱。
试问,一个被爱的脚步追赶的小孩,怎能不成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