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即季孙肥,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孙”是对宗主的尊称。
季桓子之子,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微,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鲁国的军政大权都被他掌握。
孔子周游列国后,季康子是迎请其回国的人,孔子回国后,被尊为“国老”,季康子常向他咨询治国安民之道。
季康子曾问孔子几个弟子的才干,能不能做官任事。 先问仲由,仲由能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的呢?”
再问端木赐,孔子回答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的呢?”
再问冉求。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的呢?”
孔子认为这三个弟子都很优秀,不过三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孔子分别给予了“果”、“达”、“艺”的鉴定。
劝:奖勉也,形声字,从力,雚声。“雚”本义是猛禽惊视的样子,原义为“勉励”,“鼓励”。
后延伸为说服,讲明事理让人听从。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由本义鼓励、勉励又引申指受到鼓励。如《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劝也有“上进”,“努力做事”的意思,如《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这里的“劝”就是“上进”之意。又《战国策》:“荆王大悦,许救甚劝。”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会意字,金文似一个人俯着身子看很多器物。会人俯视下物之意。如《史记-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延伸为面对,遭遇。如“临事而惧”。
“临”也延伸为到来,常作敬词,如“莅临”,“光临”等。皇帝上朝叫“临朝”。也延伸指靠近,接近。如“临阵磨刀”。
“临”也延伸为模仿,如临摹,临贴,临写。
庄:原义为草木粗壮盛大。古人一般居住在草木深处,所以“庄”引申为村庄。如姚合的《原上新居》:“邻富鸡常住,庄贫客渐稀”。
繁茂之状也可以用以形容人,表示庄严肃穆状态。如《论语》:“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庄”也延伸为大道,如“康庄大道”。人们把生意兴隆,财力盛大的店铺加上一个“庄”字。如“钱庄”,“茶庄”。
人们又把村庄,田庄不动之义引入博彩中,“庄”就有了庄家的意思了。
不能:这里指能力比较差的人。
全文理解为:
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尽忠又肯努力上进,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严谨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女慈祥,老百姓就会忠于你;你任用贤能之人,教育帮助能力比较差的人,老百姓就会加倍努力做事了”。
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意思已经消失了,我们理解《论语》要追根朔源,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意思去生搬硬套,那样就无法正确理解它真正的意义。
如这里的“劝”字,很多人都理解为劝勉,鼓励,让人哭笑不得。
季康子曾多次向孔子问政,孔子曾教诲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曾馈赠药物给孔子,孔子谦虚地说:“丘未达,不敢尝。”
本文中,季康子又问孔子如何让百姓敬、忠、劝,孔子非常重视领导的表率作用,他认为,为政者必须自己先做好表率,百姓才会悦从。
为政者“庄”了,百姓就会敬。为政者“孝慈”了,百姓才会忠。“举善而教不能”了,百姓就会劝。
前面一章记录国君哀公问政,这一章记录的是权臣季康子问政,一君一臣,编在一起,耐人寻味。
权臣季康子
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人,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后,季氏是“三桓”中实力最强的家族。
季康子是个有大局观的权臣,他曾启用孔子学生冉求改革田赋,为鲁国敛财,孔子认为,这样做,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冉求遭到孔子的辱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主要事迹有:
1, 夺位: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临终前对一个姓“正”,名“常”的心腹大臣说:“老正啊,我死了,你不用跟来(殉葬),你告诉国君,如果我正在怀孕的妻子生的是儿子,就立他为家主,如果生的是女儿,就让儿子季肥当家主吧。”
季桓子死后,他妻子生了个男孩,正常高兴地抱着孩子跑去找哀公,当时季肥也在场,听到正常向哀公汇报季桓子遗嘱后说:“既然是家父遗命,那我让我卸下季家家主的重担吧。”
随后哀公派大臣共刘去调查此事,看是不是属实。没想到,那个男婴死了。怎么死的,没人知道,正常感觉情况不妙,逃到卫国去了,季肥顺利地成为季家的家主。
2, 拒吴:吴国经过阖闾,伍子胥君臣的努力,到了夫差时期国力开始强盛起来了,想要称霸中原,于是先试探中原诸侯。
哀公七年,“公会吴于曾”,吴国想要百牢之礼,鲁国强压着怒火满足了吴国。吴国太宰伯嚭(楚国贵族之后,著名奸臣)得寸进尺,要求权臣季康子前来献媚,季康子不想理他,吩咐孔子学生子贡前去推辞。
伯嚭说:“你们国君都在这里,你们季孙肥作为一个臣子,怎么不肯过来?这样不合礼法吧?”子贡说,“你们大国都不依礼办事,我们自然也跟着学咯,再说,国君都在这里了,作为鲁国重臣,怎么敢轻易离开鲁国呢?再说,你们吴国老祖宗泰伯尚能用周礼治蛮夷,但是他的弟弟仲雍(泰伯死后,仲雍继位,他入乡随俗,效仿当地风气,断发文身)却学蛮夷那一套,断发文身,这也合乎礼法吗?”
伯嚭见占不到便宜,此事不了了之。由此足见自贡突出的外交才能。
3, 抗齐:哀公十一年,齐国侵略鲁国,鲁国上下乱作一团,季康子临危不惧,以孔子学生冉求,樊迟统帅左师,配合孟氏统帅的右师前往应战,本该一同作战的右师却姗姗来迟,五天后才出现。
决战时,孟孙彘领导的右师溃不成军,被齐军穷追猛打,但是左师主帅冉求勇猛非常,身先士卒,带樊迟等将士砍了齐师八十多人,一时间,齐军阵脚不稳,眼看无法获胜,夜里,齐师偷偷地撤退了。
其后,吴国也出兵攻打齐军,终于把齐军赶回齐国。这一战,孔子弟子们表现出众,孔子赞他们“义也”。
4, 季康子想起当年孔子执政之时,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从齐国手中夺回失地,如今孔子弟子又助鲁国击退强敌,更加对孔子刮目相看,看来这位老夫子的学说不是没有用处,冉求也乘机请季氏让孔子回国,于是,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带着重礼,迎回当年被迫出走鲁国的孔子。
于是,在外游历了十四年的孔子回到了祖国。
5, 问政:孔子回国后,季康子经常拜访孔子,并向孔子求教治国之道。孔子曾提醒他说:“政就是正,你本人带头走正道,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
孔子还说:“你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使用杀戮的手段?你只要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着草,草必定倒向同一方向。”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求教于孔子,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
季康子作为鲁国权臣,凌驾于公室之上,专权而失三桓之心,可谓不足。然则,康子一能观吴之国运,二能用冉有之才,三能归夫子孔丘,四能应时用田赋,不可谓不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