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氏家族誌暨父亲回忆录(2)

陈氏家族誌暨父亲回忆录(2)

作者: 强哥哥呵呵 | 来源:发表于2022-01-30 09:50 被阅读0次
    父亲手稿7

    三,父亲陈锡武

    父亲陈廷章,字锡武,1914年十月初十生于子塆。父亲小时候只读了三年私塾(祖父规定,每个子女只能读三年书),之后就参加农业劳动。父亲不善言谈,继承了祖父的优秀品质,为人谦和、敦厚、正直,虽只读了三年书,却也写得一手毛笔字,每逢过年、七月半、八月中秋节日,给祖父祭祀包符纸时,也能写上几笔。

    平时对付农忙、犁田打坝、栽秧割谷等等,更是一把好手,到了七十多岁时,还能坚持下田劳作。

    母亲周光碧,1914年正月二十二出生于统景镇御临河村格蔸塆,家境较好。从小受外祖父母熏陶,也和父亲一样,对人谦和为人正直、知书达礼、明白事理,而且从小向人学过女红,能替人缝制衣物,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1931年夏天结婚到我家,就担起了相夫教子、奉养公婆的胆子。

    父母亲结婚时,祖父给了外公家两套订婚衣裳。按时下习俗,两套衣服应全退回来,但母亲留了一手,只退还了一套,暗暗留下一套。结婚时祖父只得又添了一套新衣,所以父母结婚时,有两套新衣迎亲。外公家给了母亲一套嫁妆:木床一张、衣柜一个、抽屉一个、木柜两个、木箱两个,以及被子蚊帐碗碟等日用杂件。

    1932年父辈三兄弟分家的时候,祖父母随父亲一道过日子,只分了两锭银子的“家产”,却没有另外要求赡养费,由此可见祖父的道德品质。

    1933年后,我父亲被大户退了押佃,搬出了子塆,在子塆垭口一处草房内居住。三年后,父母亲和祖父母四人在田铺湾对面的顺山梨树脚,用三锭银子在杨全生家佃了土地来耕种(那里还有另一户佃户,也姓陈)。

    1936年,大姐陈希美出生在梨树脚。1937年秋后,父亲一家五人,又退佃搬家到代家塆,和祖母婆家的亲妹妹(我们称呼二姨婆,二姨公姓代)同住一个院子。

    1938年,我的大哥陈希荣出生在代家湾。

    在代家湾住了三年后,父亲一家六口,又退佃搬家到青杠村河边的石板滩(小地名长合塆),佃了大户鄢海林的土地耕种。

    在石板滩长合塆,父亲的人生经历了几次曲折。

    一是祖父母相继过世。1939年,祖父病逝,享年59岁。祖父一生颠沛流离东奔西走,特别是老年后,多次搬家,致境况窘迫,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死后连下葬的地方都没有。幸好代二姨公有几块薄地,送给祖父做了安息地。1943年,64岁的祖母也病逝,葬在了祖父的坟边。

    二是在1942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父亲起床后准备驾牛耕田,突遇几个保丁(相当于后来的民兵)凶神恶煞地把他按到在地,捆绑起来抓走,说是中签该轮到祖父当“壮丁”,然后押送到梅溪乡公所。

    这一变故可把母亲急坏了。

    父亲被抓走后,家中只有6岁的姐姐和4岁的大哥,还有年迈的祖母,亲友又住得远,来不及打主意,无奈之下,母亲留祖母一个人看家,只身一人到统景家找外公等人商议营救办法。二舅父周逵建议紧急筹集一笔钱,前往区乡打点关系,说情救援。母亲急忙找几位亲友,用打会(民间借贷和众筹的意思)的方式筹集了500元大洋,托二舅公去赎人。

    一家人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终于将已经送往重庆磁器口某兵工厂做后勤的父亲解救了出来。前后一共经历了两个多月。父亲回来以后,省吃俭用,全力以赴搞好“增产节约”,母亲则趁农闲甚至夜晚时分,帮人缝制衣物赚钱还债。

    即便农忙时,白天还要去地里帮父亲干农活,母亲仍然在夜神人静的时候,坚持为他人赶夜活——在蚊帐顶上挂个小油灯,借助昏暗的灯光,仔细地缝制衣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还清了借贷。

    由于这次被拉丁,父母的巨大能量被激发出来,因此后来父亲再也没有被抓过。

    祖母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944年的农历9月25日,我在石板滩的长合塆出生了,小名九林。

    (据父亲原稿,略有改动)

    父亲手稿8 父亲手稿9 父亲手稿10 父亲手稿11 父亲手稿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氏家族誌暨父亲回忆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bf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