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有阅读的爱好,但一本书会看很久很久,已致于1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书。
每当翻开书籍,我必定是逐字逐句地慢读,无论是重要的还是冗余的,我对它们倾注的时间都是一模一样的。
家里沙发上、餐桌以及床头都会随手放书,如此阅读地点极其随性、阅读时间也很随意;阅读过程中稍有一点干扰,会毫不犹豫地放下书本并被迁移了专注力......
在齐老师的课程中,得知《快速阅读术》一书并提到:即使你再仔细的去读一本书,最后还是会忘记大部分内容。读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想想曾经读过的书籍,脑海中浮现了那一帖帖的封页,再向深处搜寻也真的只有一个中心点能跃然心间。如《秘密》-吸引力法则,想要的极力用视觉显化并努力地为之付出行动;又如《我听见这世界缤纷》,作者吴晶是一位盲人,敢闯、敢干,征服重重难关,不断创造奇迹而拥有了华丽转身的能力。
带着这份洞见以及齐老师极力强调:普通人也可以实现“一目四行”。我再次翻开了办公桌面放置的《只做唯一的我,不做第二个谁》。
利用了一个半小时阅读完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阅读过程中虽有刻意练习一目多行的阅读意识,仍会反复出现逐字逐句的状况,但也能迅速地觉知和调整;对于标题和总结性的金句,会有意识地停留久一些并摘抄;基于用案例支撑金句的片段会一眼划过。
我想只要坚持练习,是完全可以达到一目四行实现快速阅读的。
通过如此的阅读练习,确实有了新的体验,小心脏也跟着欢呼雀跃......也对未来的阅读方法有了具体的规划:
1.固定阅读时间: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如作者建议的放在早上。
且大多文学工作者都会利用早晨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如作家李筱懿
2.设置阅读时段:利用工具(如秒表)设置时间段(如30-60分钟),以免被干扰。
3.练习快速阅读: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也就是非文学类的书。
4.制定阅读目标:一本书分几天读完。做到“一鼓作气”读完,避免拖得太久。
5.定时输出:不是一味地“读”,也要“写”。最主要是能将读过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活用。
如余秋雨所说的: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相信阅读的路上会有五彩缤纷的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