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读书笔记
每月20本快速读写训练指要

每月20本快速读写训练指要

作者: 快速读写书评站 | 来源:发表于2020-11-09 09:11 被阅读0次

原创书评·中文快速读写训练

——读高产书评家印南敦史《快速阅读术》

我学习快速阅读术之后发表不少书评,其中有2篇被知网“重要报纸文献”收录,1篇被北大法宝“法学文献”收录(链接见附录)。我读过几十种速读术教程,发过几篇速读术书评,如果要推荐一种实操性最强的,我选这本来自日本的小册 。

此书著者没有心理学家、教育家或者其他学科专家的头衔,书中很少理论分析,而他却是名声很响的书评家兼乐评家,相当高产。学过速读术的人都明白,速读术对某位读者是否有效,检验标准只有一个:读完一本书能不能写出像样的书评。

印南敦史说自己原来是一个典型的“慢读者”,阅读一页书大约耗时5分钟。他的速读术训练在2012年夏天开始,到写成这本书的时候(2016年2月),他同时为4家网站写作书评,每月评60本书,在脸书、推特的点赞率和转发率很高,所评书籍销量节节攀升。

完成这么大的书评量,每年要阅读700本书以上,但印南敦史觉得游刃有余,阅读体验轻松愉快。

一、“多读习惯”训练要点

按我理解,此书著者断定一个人关于阅读的习惯状态,要么是多读,要么是不读,事实上不存在中间状态“少读”。

请注意此书所讲“多读习惯”,不是同类读物泛泛而论的“阅读习惯”。这本书指导读者通过多读训练,达到每月阅读量20本以上,而且每本书尽可能当天读完。

为何与“多读”相对的状态是“不读”,而不是“少读”?按照此书分析,真正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兴趣趋向不断扩展——叠加——再扩展,兴趣越大读书需求就越多,事实上必然形成多读习惯;相反,阅读兴趣没有真正激发起来的人,兴趣不断衰减,最终稳定的状态是一页难读,即不读。

著者说:“不仅是读书,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20页) 。他相当认同日本中小学校普遍推行的晨读10分钟活动,具体做法是“早上仅花10分钟集中阅读”、“可以阅读任何书籍”、“不以写读后感为目的”等。他认为“每天10分钟的时间限制意义重大。的确,10分钟对于阅读来说,实在太短,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明天还想读’的迫切心情。而且,正因为只有10分钟,所以很容易形成习惯。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生活规律。”(21页)

每天固定时间段读书(最好地点、场景、情境亦相对固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努力将读书时间和空间固定地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形成多读生活规律的首要步骤。

还有,读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这是每月完成20本阅读量的关键。

印南敦史将书籍定义为三种类型(23页):不必读的书;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按照他的判别方法和经验,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大约9成。

“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还要尽量列入能够快速读完的书籍。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这种已读书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25页)

二、“一行评论”法

普遍人都渴望能够做到“一目十行”同时又“过目不忘”,印南敦史认为这样“为记而读”完全不切实际,必然导致“读得慢”甚至“读不了”。

印南敦史分享他独有的经验:将为记而读转换成为写而读,“这是只有书评人才知道的唯一妙招!”他说:

无须赘言,我发现这个事实,源于撰写书评时的体验。

就我的情况而言,其实是因为工作的要求——无论如何都必须写出评论稿件,所以,我才开始被迫“为写而读”的体验。而在真正开始了每天写书评的日子之后,我的阅读负担竟然大大减轻了。(37页)

他认为,一般读者只要练习“一行评论” 法,就可达到为写而读的最基本要求。操作如下:

第一步“一行采集”——读每本书随时摘取最令人心动的段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而要重组信息、短小精悍,最好控制在一行之内、标记页码。

第二步“一行精华”——读完一本书,在已经写下的多条“一行采集”中,“找到能让自己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并做出标记。

第三步“一行评论”——对“一行精华”写出一行感想,“为什么会对这一行文字产生共鸣呢”?从这个角度记录下来,不妨简明扼要,30~40字。

一行评论看似简陋,但从实践效果看,却能启动为写而读模式、摆脱为记而读。还有,凭一行评论往往能唤醒“一册记忆”,在设定的读书周期(建议为每读完12本书)届满时,通过一束“一行评论”去品鉴自己的读书足迹、体验,校正自己的兴趣、认知,及时刷新读书需求的定位、结构,从而促进多读效果的实现。

反复练习一行评论法,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训练自己捕捉阅读角度的能力。这是速读术的核心内容。印南敦史写道:

我认为,想要“把书上所写的内容全部据为己有”的想法,与传统的“拥有”观念如出一辙。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摆脱“拥有”。同样,在各种网络媒体百花齐放,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想要拥有所有信息,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无论是书籍,还是知识,仅将必须置于手边的部分留下,其余的不积存。这种方式也就日趋合理了。

也就是说,将必要的和不必要的东西区分开来,进行取舍选择,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正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只选择必要的部分去阅读。(56页)

以“拥有”为目的就是为记而读、面面俱到不漏一字的仔细阅读,注意力散漫,事实上束缚很大。印南敦史认为,为写而读可以摆脱这种束缚,将注意力重心放在搜索引发共鸣的看点、发现关键词。

他举例:在阅读需要撰写书评的书籍时,肯定会考虑“哪里能够用来写书评”这个问题,这样就“明确了阅读角度,就形成了区别重要的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的标准。”“对于不重要的部分,完全可以快速浏览过去甚至可以跳读,那么阅读一本书的速度必然大幅度提高”。

三、“跳读”法

此书第四章讲述“跳读”,相当具体(59~84页),这是实现多读、快读的最主要技巧。

首先,跳读以多少内容为单位来“跳”,才比较合适?以一章、一节、一页还是一段为单位?抑或以一个小标题内容为单位?

其次,如何判别那一个(或者多个)跳读单位的内容可以跳过去,而不会影响读者对全书理解的完整性、正确性?印南敦史列举“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第三,运用跳读法提高阅读速度,通过那些流程去练习?此书总结出四个步骤:1、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2、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3、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4、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这套技巧的逻辑理念,书中称为“流水式阅读”:即读者明确阅读一本具体书籍“想要收获什么”之后,“一次避免遗漏要点的搜索式阅读”——

我提倡的流水式阅读,是对于以储蓄知识为目的的存储式阅读理念的一种反驳,以享受阅读过程为出发点。

但是,我并非主张“在阅读中一无所获也没有关系”这种观点。

重要的是,从书中得到的收获,不应仅仅储存在自己的脑袋里,更重要的是要储存在身外。实现这一目标的技巧,就是我在上一章介绍的“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这三个步骤。

为了储蓄知识而边画线边阅读的人,从以下两个意义上来说,其阅读行为都是失败的。

首先,他们让阅读成了一个充满压力与负担的过程。这一点,在介绍流水式阅读法的章节中已有论述。

其次,这么做也并不能真正储存住阅读的收获。无论怎么画线,书本的价值也不可能跃出书外,还是会继续“沉睡”在书中。

一旦合上书页,将书放回书架,在那一瞬间,所有的阅读体验便全部丢失了。实在可惜。

所以,像我这样的凡人,如果想将书籍的价值据为己有,或许就只能“将其集中抄写在一处”了。

这样做其实是把书籍的精华抽到了书外。否则,流水式阅读也将成为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过程。(82页)

结  语

此书共138页(连目录和前序、后记),相当轻易读完的篇幅。它有一样特别值得称赞的地方:很明确地指出速读术的有限性,那一类书不适用速读术。不像我国某些“阅读学家”出版的东西,吹嘘用速读术可以10分钟读完俄国小说《战争与和平》全书(中译本138万多字)。

不过这本书的翻译或者校对存在某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序言、后记和第三章内容,有3处写到:著者写作此书时,开始研习快速阅读法、每年阅读700本时间不到四年,但有1处又说他已经坚持了10年。这种谬误有可能影响读者对此书的信任。■

作者:禤 青  13602985366

【转发必须经作者同意】

附录:

https://wap.cnki.net/touch/web/Newspaper/Article/SHKX201506040082.html

https://wap.cnki.net/touch/web/Newspaper/Article/SHKX201905300083.html

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art&Gid=8f212d4837a3e94e822e8514210aced9bdfb&keyword=&EncodingName=&Search_Mode=&Search_IsTitle=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月20本快速读写训练指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yx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