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完《个人形成论》第九章,感觉如坠云里雾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只认识字和词,却不知道意思。看得我都想跟罗老爷子来一句:说人话。 开玩笑的了,不能怪罗老爷子,是自己道行太浅。没办法,晚上重新刷一遍,才算憋出了一点自己的粗浅理解。
原文:在双方关系中提供一种氛围,允许当事人在最大限度上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感想:不由得联想到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允许孩子自由地成为他自己。比如说孩子高考时的选志愿,多少家长强迫孩子选家长认为好的,而不能选自己喜欢的。我们给孩子做好一切的选择,让他成为我们想要他成为的那个样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愿意。
这里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给孩子最大的支持让她成为她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船长所说的,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原文: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取向,而不是一个目的地。
感想:以前我以为美好生活这个词语描述的无非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幸福之类的生活。但是罗老爷子说,这些都不算。他认为的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远离自我防御,向着对经验的开放而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个体能够在主观上自由地体验内心的感受,并能自由地意识到这些感受。
说到自由地体验内心的感受,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女儿因为一些原因在大哭,我或者她爸爸在一边阻止她威胁她吓唬她,目的只有一个:让她停止哭泣。相信这一幕家长们都不陌生,我们总是用各种方式各种理由去阻止孩子哭泣,其实阻止孩子哭泣也就是在硬性地切断他们当下的或愤怒或伤心的感受。
次数多了,或许孩子就麻木了,压抑起自己的真实感受,渐渐地不能自由地意识到这些感受。
书上说“心理上自由的当事人趋向于变成一个更加充分地发挥机能的当事人,趋向于能够充分地体验并接受他的每一个感受和反应”。
我想对于充分地体验并接受自己的每一个感受和反应,我需要慢慢地锻炼自己。同时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氛围,让她能自由地体验并顺畅地表达她的每个感受和情绪。让自己和孩子朝着心理自由的人、完整的人的目标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