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节日

作者: 007号堂吉诃德 | 来源:发表于2018-02-16 13:59 被阅读28次
    来自网络

    罗马尼亚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在一本叫做《神圣与世俗》的小书里,曾经谈论到宗教节日问题:

    一个实在物的元始时间——即该实在的第一次出现而开创的时间——有着一个范式的价值和功能。这也正是人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节日对其追求定期再现的原因。但是,一个实在物的“第一次表征”也就相当于是由神或半神而进行的创造活动。因此对元始时间的重新获得即意味着对诸神创造活动在仪式上的重复,对由诸神在那时所做的创造活动的定期现实化,组成了众多的神圣时间,即一系列的节日。节日总是发生在元始的时间。正是这种对元始的和神圣的时间的再次合一把人类的节日行为与他的平常行为区分开来。

    米尔恰·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徒对时间的认识是和空间相似的(既非均质的也非绵延不断的):

    一方面,在时间的长河中存在着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普通的时间持续。在这种世俗的时间之中,不存在有任何宗教意义的行为。

    在世俗时间中,“时间已经磨损了人类、社会、宇宙”,在持续绵延的世俗时间中,宗教徒在被慢慢世俗化,而宗教节日让“生命的神圣向度得到了恢复”,让宗教徒重新体验一种不可逆、不流逝、永恒的时刻。“宗教节日是对原始事件的重新再现,是对一种神圣历史的再现。”

    当然,这里他探讨的是宗教节日,是相对虔诚的宗教徒来说的,而不是就商业文化炒作的圣诞节相当于毫无宗教信仰的普罗大众而言的。做这一说明的原因是,就节日和其针对的对象做范围上的限定,例如我们要谈论情人节,我们要谈论的是情人节相对情侣的意义,而不是情人节相对商家及其顾客的意义。在节日已经成为商家制造商机的当下商业社会,后者的意义可能重大于前者。但如果把情人节不看作情侣们的节日,而是看作商人们及其客户的节日,那么讨论的方式显然也是一样的。这时候的讨论就变成某个商业文化节日针对商人及其客户的意义。

    情侣间不断要回忆开始相互认识的时刻,并把这些时刻作为特殊的日子加以纪念,这不难理解为宗教徒相对宗教节日的心理翻版:那个被纪念的日子就是元始时间,不断的重新获得元始时间意味着对相识时刻怦然心动的反复体验。而结婚纪念日,因其本身被赋予某种结合的象征意义,即作为二人结合、组织家庭的“第一次表征”,被反复纪念以不断重温二人结合的幸福。在绵延的时间中,时间消磨了二人的热情,那些被不断纪念的节日,重新唤起他们相互的热情。他们对爱情的信仰,对家庭的信念,不难理解为宗教徒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节日、仪式,是在让体验者对某些时刻、实在产生无限的敬仰,从而让自己脱离平常时间序列,达到更远的生活高度。新年的反复出现预示着不断的重新开始,情人节被反复提起,表示情侣不断复归的重新开始甜蜜的爱情。而作为“异化”了的节日,作为商业文化鼓噪的情人节,它已经失去了其原初意义,这有点像圣诞节挂春联,家家户户放鞭炮——商业文化注入情人节中,它虽然还叫情人节,但已经异化为某种商业节日。这种“异化”在宗教传统中显现为仪式和细节的打折,在一代传递一代的过程中消失了很多程序,最后节日的仪式可能彻底消失。

    作为“双十一”这种标榜购物的商业节日,它能引起的遐想是低价、实惠。对比爱情的永恒,婚姻的恒久,更不说天堂的无限吸引力,这种购物节引起的遐想太接近生活,太容易在生活中达成,因而并不值得期待和纪念。现实中似乎也没有多少人会去纪念。

    我们不再追求高于生活的向往或存在,这不仅可以解释宗教世俗化的信念降格过程,也可以解释节日越来越意义贫乏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谈节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dp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