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简读(三)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3-11-05 08:30 被阅读0次

    大宗师、真人以及芸芸众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庄子给我们后人的答案只要你认真去领会的话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正如庄子在本文开篇就给出了大宗师不仅要知人还要知天,那么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吗?也许是我们没有到达那个境界吧,不然老子也不会告诫后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接(二)文,继“合一”境界之后,庄子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能抵达“大宗师”本位的原因归纳为“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于是他便顺势提出了一个看似很傻的道理:“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在庄子这样一个得道的人居然不想让我们执着于亲情和感情——果然在妻子死后他很快就与亡妻相忘于江湖了:坐在棺材前盘膝而坐,鼓盆而歌。在我们看来,相濡以沫、肝胆相照是值得可歌可泣的,因为它们是“情义”的象征,可是这却不是“逍遥游”的心境的象征,如果庄子也是这么认为的话,那么他的《逍遥游》就是白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义圈,然后所有圈子的某些部分碰撞后便会激发出仇恨、偏爱等,于是便产生部落、国家,继而侵略、战争等大部杀戮的人间惨剧也会产生,因此从“逍遥游”的角度看来便要理解和包容一切——所就在天地的角度来看死与生,肝与胆都是紧密连接的也都是好的(《人间世》里孔子的话)。既然死与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不同阶段的两种状态而已),那么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庄子的答案是上天赋予了我们生命是让我们好好修道的,而赋予我们死亡要么就是没能得道的人的轮回要么是得道人劳累后的安息,不过不论得道与不得者最终都将是将一切的经历归于“一”安于“无”。

    说了这么多“道”,那么什么是“道”的基本表现呢?“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因此得道的人最后都会走向或到达他的终极目标,死亡后回归其“大宗师”本位,如喜爱生命的彭祖得道后他的寿命很长,但最后任然回归于“无”。

    接下来的南伯子葵(也就是齐物论中的南郭子綦)问女偊的故事便是庄子得道过程的一个概括,可谓是干货满满,只不过本文仅能简略提取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再到最终的婴宁境界。然而庄子却是要告诉我们道是不可以学习的,它是靠修来的。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那么真的有真人的存在吗?于是庄子安排七个真人(或准真)和一个守丧的怪人和三个肩负重要使命的人以及两个“受难的怪人”来解释大宗师、真人以及芸芸众生的关系(下期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宗师》简读(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dz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