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钟声如期敲响了,生日也一同临近。仿佛整个年末不停地给自己买书,权作赠送自己新年礼物、生日礼物。
2016年年末最后两天在跟诊中度过,2017年最初两天在写论文中度过,蛮有意义。我埋着头给病人扎针,老师突然望着我笑笑,说:“最后一次了。”我不知道他是真的要我专心复习考试拼搏一把,还是说这是年末最后一次跟诊了,我便也回望着笑笑没有说话。一会儿屋角的另一个病人夸我扎针越来越好,老师没有回应,顿了几秒说,该走了!在老师的观念里,我们要不停地到新的地方,学习新的东西,他教过一段,小鸟就该踏上新的征程,老先生一辈子这个样子虚怀若谷,淡泊从容。我却忍不住在这句话里悄悄地红了眼睛。前几天我问老师,是不是早年专门学过研究古典文献的方法呀?不然何以懂得这么多。老师略略沉思说,我只是读了十年书。得师若此,此生之幸。
深夜读黄先生的论文,那么微妙艰深,可以想见他一直走着的是怎样的一条路,也隐隐觉得他在自己的生活和学术中该当是一个充满了笃定和自信的人。初中的时候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当时那个学姐好像是在北大和人大之间选择了人大的国学系,当时听过所有的话都苍白了,却记得那个不多言的学姐握着话筒坚定地说:“我要和国学相依相伴,一直到老。”相依相伴,一直到老,不知道现在的她长成了如何的曼妙从容了。我后来读了她读的高中,却不知道,我后来会选择中医古典文献这条道路,并在这个幽微的下午,又想起她的这句话。
我现在不会要求自己突然之间的改变,我不会再撕碎自己的过去,也不会再跟别人说,让我们再重新认识一次。我甚至不怨当时的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错事,毕竟当时那个小孩内心也充满了恐惧和委屈,我在尝试着,用一颗温柔的心,接纳当时千疮百孔的自己。不同的是,我又重新开始读书,也终于开始读厚厚的竖版繁体的书,心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某一天的顿悟就可以看开所有的风景,那是一天一天的沉淀和濡养。我亲爱的好姑娘,你的生活中要继续拥有诗书,你的灵魂才能够拥有馨香。
摘录马先生文集里的一段话,日后自勉:三是治学要有老老实实的作风,持久不懈的干劲。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明真理,而真理是不容半点混淆的。因此,作为一名研究中医的科研人员,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并进一步辨明各种复杂交错的疑似是非关系。既反对浮夸轻率,浅尝辄止,又要避免偷工减料,急于求成。至于有些青年同志埋怨自己能力低下、生性笨拙,或过去学业荒疏、起步过晚,这种自暴自弃思想都是错误的。老实讲,本人就是一个愚笨的人。在我学生时代,上课主要靠认真听记,自学主要靠背诵和随手摘录。背诵古医书原文如内径、伤寒论及汤头、药性等,往往要花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才能记牢。而当年记牢的东西,年久过后仍不免于遗忘。但由于得到了手勤的好处,保存下来的历年笔记、卡片,一直帮助我起到了“记忆”的作用,而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使我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的几句话:
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诗中最末一句的勤字,正是弥补自己愚笨的最好办法,于是从事学术工作者的至理名言。如果一个年轻同志能够把中医研究工作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不怕失败,不畏挫折,不图名利,追求真理,那么他在学术上一定能够后来居上,为建设祖国的四化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耐心,你才二十几岁,我的好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