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岁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接受过什么教育,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求知的意愿,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完整的背会一首诗歌,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伴随我的或许只有泥土,只有刚刚一两岁的弟弟。一直到七岁,我才开始上学,简单的能够背诵《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还有就是几首旋律优美,简单易懂的诗歌。那时几乎没有家庭太重视教育,除了家里的教育条件,家庭劳动的重任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全部。
三字经,我没有完整的看过,只是简单的知道开头的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果朗朗的读起来,也能够快速的记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我不知道是否合适去记忆和背诵,我也不知道三四岁孩子内心真实的世界,一切都是自己的猜想。在无锡三国城的聚贤堂,夫子领着一帮年纪三四岁的孩子,约莫二十多位儿童,一句不落的读三字经,台上就是孩子们的父母,她们全身凝住的看着自己的宝贝,用手机全程记录这些瞬间。孩子们穿着古代的衣服,夫子也是,模仿古代的私塾,大家席地而坐,稚嫩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大厅。
我是陌生的闯入者,没有任何计划的闲逛,买了一张九十块的门票,在太湖边上的影视基地遥想千年的三国变局。人们悠然的在园里走动,微风凉凉。我对这些孩子充满了好奇,看着孩子们的服饰,听着有些孩子的哭声,屁股坐在台阶的地板真是凉透了。夫子教孩子们写“人”字,一撇很长,代表了人的一生会有很长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一捺代表了人生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撑。夫子的解释没有错误,可是孩子们能够明白夫子的道理吗?夫子选了四个孩子,问他们的志向,孩子们喜欢画画,喜欢机器人,夫子告诉孩子们要志向高远,立长志。听完夫子的教诲,孩子们依旧止不住哭声,不断的哭喊妈妈。看的我有点心疼了,我在想,我的三四岁什么样,我的记忆怎么样,想来想去不记得。
不知道这样的汉学天下活动持续多长时间,不知道这样的形式进行了多长时间,不知道家长们在追求什么。教育应该开启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对事物的好奇,生活的爱好。怜悯和同情是需要培养的善良品质,尊重和平等是需要教育的优良素质。对于孩子们我们不应该索求太多的意义。
走出三国城,我依旧忘不掉这些红色礼服的孩子们,她们的童真,她们稚嫩的身影,她们哭喊的声音,以及她们朗朗上口的朗诵。我开始怀疑我们成年的自己,怀疑我们为人父母的初心教育,怀疑她们该不该接受这样的人生教育。与我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对于孩子,我们需要认真的发问,因为不是自己的索求要求孩子们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