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看的几部大片,基本都有泪点。
《我不是药神》中男主人公问黄毛,你是不是特看不起我。我流泪了。
《飞弛人生》,当奉献的旋律响起来的时侯,我流泪了。
《嗝嗝老师》,咯咯老师虽然用了很多方法,但最终发现要改变的绝对不仅仅是学校对这群学生的看法,也不是这群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要改变的,是这群学生,刻在骨子里的自我限制,以及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镜头,奈娜老师说:你们最擅长的还有一件事就,就是抱怨,抱怨生活的不公,抱怨学校不接纳你们,你们想证明给别人看你们不在乎,但事实是,你会发现,这里根本没人在乎你们的证明。这一刻,我被深深的触动到了。
今天的《何以为家》以为自已肯定会有泪点,但答案是整场下来,没有掉一滴泪,因为整篇下来,我感受到更多的反而是励志。
当等不到黑人姐姐回家时,小主人公马上带着弟弟去寻找,他那瘦弱的身驱比1岁多的弟弟高不了多少,使出吃奶的力气,拖着各种非婴儿车的铁桶行走在马路上,一遍遍的寻问。
寻找未果时,又马上返回家里,只是说了一句:想不到你妈妈比我妈妈更不如。因为解决饥饿的驱动,小主人公带着一岁多的黑人弟弟,卖起糖水,买奶粉,买尿布。
当别人说他们身上散发臭气时,他马上找到地方跟弟弟一起洗澡。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对的都是陌生的环境,复杂的人群,要买到药物,他对医生撒谎。当要顺利领取食物时,又要谎称自已身份证掉了。并且跟对方提出请求,我只要一点儿奶粉、尿布,当发现对方暂未反感时,又加了一句,要是有一些方便面什么的就更好了。当别人质疑跟弟弟为什么皮肤不一样时,她说妈妈怀弟弟时喝了太多的咖啡。包括之前准备带妹妹逃亡只能支付一个人的车票时,他问司机妹妹坐在他的腿上可不可以只收一个人的票。当他在面包店前支付不了1000ML的饮料的购买费时,又坚持问店主有没有小瓶装的饮料。
这里的他,因为贫穷,几乎每一次都要与老板们讲价,这到底是因为贫穷而自已练就的技能,还是他自已紧紧锁定目标而采取的调节方案,两者相同也有不同。我不禁想问,是不是每一个贫穷的孩子在这样的每个情境下都能有如此的应对?还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
贫穷在不同的人身上,不一定都会有这样的表现,而这个表现背后就是每个人的能力展现了。
我相信小主人公有悲伤、有失望.,有愤怒,有抱怨,……但因为生活的措手不及,让他很快投入到新一轮的战斗中,为了生存而战斗,有了责任而战斗。他致力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过好当下一天又一天,这这里所展现的更多是勇敢与坚强。。
即使到了监獄,母亲的探视让他极度的愤怒,在各种促使下,他拨打了电视台的电话,陈述了了自已的诉求。
虽然影片的开头是以小主人公状告父母不要生孩子而展开的,但每个观影者都知道,这只是其中之一。
父亲说:我这是这样长大的,我有什么错。
母亲说:我这一辈子都像奴隶一样生活着,如果你们过我这样的日子,我敢肯定你们早就自杀了。他们是我的孩子,只有我自已才能评判,你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
细细思量,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出来的这样的家庭,正在不断延续着,
极度的贫穷导致教育匮乏,同时又反过来加重生存的负担。宗教影响下的无知生育观念产促使他们不断生育,创造出更多自已无力抚养,注定成为悲剧的贫穷社区的新血液,并且不断的恶性循环和周而复始的重复着。
也许他们成长的字典里,孩子来了就要生,稍微大一点就去打工,或者卖可以换钱,
孩子的未来是否健康考虑不了,能不能学习读书考虑不了,更不用说快乐和尊严了。
也许他们从来就觉得他们的孩子也要像他们这样过一辈子,也可以像他们这样过一辈子,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当他们把11岁的女孩强行送走的时侯,他们也许内心想的就是:忍一忍就过去了。
有什么事是不能忍过去的呢?
当生活的被迫让内心麻木到心如死灰的时侯,身为观众的我们,身为爱好和平的我们,除了一声叹息,也不要忘了点燃希望。
因为当我们没有目标的时侯,看到榜样,心中有了小目标。
当我们有一个小目标的时侯,看到榜样,小目标就变成了大目标。
这也许就是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