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真的变了。
曾经依靠运营商业务分成生存下来的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成长壮大,成为了运营商以及其他传统行业“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这一大批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经济大发展,信息通信需求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网络技术不断演进,降低了互联网的接入门槛;再有就是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数字化原著名正在成为社会主流阶层、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家迅速成长、国外互联网发展先驱带来的示范效应……
总之,互联网企业“发达”了。
“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家大业大的传统行业(包括运营商)开始俯下身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了。
可以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有其自身努力的成分,客观地讲,也有不少机缘巧合。让人担忧的是,太多的人把少数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看做是“必然”,忽略了那些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
前段时间,网上热炒“互联网思维”,不少传统行业的商家也纷纷摩拳擦掌,建个网站、开个微博、做个微信公众号,以为这就算“触网”了,然而效果却与想象中相去甚远。
如今,通信运营商也感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赶不上时代,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简单说,运营商的“互联网焦虑症”有三个典型症状:开会必谈“互联网公司”、渠道必讲“互联网渠道”、吐槽必说“互联网机制”。那么,运营商的“互联网焦虑症”到底源自何处呢?
1.业务焦虑
如今,微信、微博等社交类应用生而逢时,巨量的用户发展、漂亮的发展业绩让运营商倍感压力。曾经辉煌的话音、短彩信等“金牛”型业务正在不断萎缩,一股“被替代”、“边缘化”、“低值化”的悲观情绪在三大运营商内部蔓延,面对来势汹汹的OTT服务,运营商似乎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无力应对,甚至有人说:“在产品方面,运营商根本不可能做得赢互联网”。
从话音经营向流量经营转型几乎是全球运营商的共识,但“怎么转”却是个难题。看到传统话音收入的减少和流量收入的锐增,国内运营商纷纷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流量套餐”,将流量打包销售给用户,然而却引发不少了“流量不该清零”等负面声音,这恰恰反映了运营商在业务产品等方面的匮乏及焦虑。
2.机制焦虑
网络世界瞬息万变,要想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互联网企业往往具备“快速响应”、“快速迭代”等特点。与此不同的是,传统运营商往往是“重资产、高投入、大产出”模式,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远不及互联网企业来的更快、更直接。
如果说流程长、速度慢是国企体制所禁锢的结果,那么多年运营形成的组织方式、思维模式就是运营商无法跨越的鸿沟。一个非常直白的案例就是:如果你要和运营商的人聊聊销售,他先想到的一定是“交给渠道”。
和政府类似,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事倍功半。当组织管理架构已经严重影响企业效率时,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3.人才焦虑
机制焦虑是“因”,人才焦虑是“果”。人才焦虑背后是传统的员工激励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力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互联网企业“快周期、不完美、快速迭代、敏捷开发”的特点,决定了员工需要有冒险精神和与之相匹配的高额回报奖励。腾讯和百度的普通产品经理只要有了一个拳头产品为市场认可,薪酬和地位就能马上提高,甚至一步跃上事业部经理和副总裁的位置。
一方面,运营商的人才焦虑表现在互联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运营商内部员工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能力焦虑,毕竟现在依靠运营商这棵大树还算好乘凉,但如果将运营商的员工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中,竞争力短板恐怕就凸显出来了。
那么,大肆宣扬的“互联网思维”能否治愈运营商们的“互联网焦虑症”呢?
我看未必。
现实很残酷,未来很美好。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后运营商时代,传统企业还应该自信点儿、淡定点儿。
移动互联网也好、传统通信领域也罢,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无数人拼命往上冲抢占领地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是谁?我们要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怎么去?就是明确自身定位,做好该做的事,赚到该赚的钱。
最后,分享一段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的观点。
“大家都觉得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一定要占到一块地。这很像一个酒驾的情况,豪车、美女,雨大、路滑,车速开到180迈,一不小心就会出人命,很刺激,但是很危险。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就是这么一个状况,这个状况在PC互联网时代已经出现过,我们这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知道,99年2000年的时候PC互联网出现了一次疯狂的泡沫,什么钱都赚不到,但很容易拿到风险投资,很容易上市。但是PC互联网这个泡沫后来破了,为什么破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立足自己现有的业务,立足自己的理想去拥抱、去拓展。”
侃大山易,做实事难,且行且珍惜。 “互联网焦虑症”,运营商们,何弃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