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刚刚读完一本书,上面记载了一则故事:某年某地掌权者要毁灭当地的书籍,于是爱书的人们相约,每人一字不差地背诵一本书,等到波澜过去,再把书籍默写给后人,于是火堆旁搓手烤火的那个人是一本书,厨房中摘菜做饭的那个人也是一本书。
我读到这里时,心中有了想象,有人会和我一样担心吗?烤火的那个人万一不小心烧到了自己的衣襟,继而在火中丧生;厨师则被菜刀割破手指,染了破伤风,一字也不能写地躺在床上,直到死亡。于是,至少两本书永远离开了世界。
我还会想到很多奇怪的点,这些人所背诵的,肯定是别人所写的书,而这些书也有自己的作者。
那些作者们,他们写作的时候,又是怎样危险?
记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在旅店中完成,作者房间周围尽是醉鬼和娼妓,他要听着各种怪异的声音写下去。也许他晚间睡不好,还会忧虑自己所处环境,所以患上抑郁症,就此弃写,也许是想等到以后再写,后来就把写《堂吉诃德》的灵感给忘记了,或者直接客死他乡。
索性这些并没发生,《唐吉坷德》也还在。
但有没有另一本《唐二坷德》,写得比塞万提斯还要精彩深邃,但作者没写之前,就真正的客死他乡了?
也许有这种可能,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甚至连我们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是在监狱中创作的。他在监狱中待了很多年,有时还要偷偷跑出去传道。
如果班扬没写完《天路历程》,后来英国著名的传道人司布真,就不会读过这本书超过100遍。恩格斯说,当年英国之所以没发生大革命,因为英国出了一位司布真。
也许有这种可能,班扬觉得越狱传道和写书这两件事同时进行太疲倦,而且明显前者听起来更好,所以就没有去写《天路历程》。
也许有这种可能,其他国家本来也应该出一本这样的《天路历程》,还要出一个需要被影响的司布真,但因种种原因,作者却之前已经死在狱中了。
但我们无从得知,因为,我们甚至连我们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
有时感动我们个人的,并不是名著,可能是不知名作者的一篇杂文、一段话,某年某月某日,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并给我们人生带来爱和温暖。
但我无从得知,如果我没遇见那本书,我会损失什么;甚至我也无从得知,我是否还没遇见那个能温暖我一生的人和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