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副校长,在巡视校园之后,愤而在全校广播并陆续给600位家长连发3条短信结果,让她郁闷的是,仅收到2个回复...
副校长接着在朋友圈发:今天,我做了一件不受家长和老师欢迎的事,从微信、短信发出后,从没有的寂静,明显感觉到他们觉得“麻烦”。
副校长表示正是因为我们的“怕麻烦”,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就会变成巨婴...
究竟看到了什么,让她做出这样的举动?
场景一:
副校长在低年级部,仅有一至三年级共600多名学生,春季多雨,为方便孩子将雨鞋换成球鞋,学校就在走廊上放置了二三十张凳子,7点40分左右,副校长正准备从教室搬凳子至走廊,却听见一位家长在走廊大喊:“今天凳子在哪?学校怎么这样服务?"她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这家长怎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话?”当她向该家长解释情况并询问家长能否帮一下忙时,该家长竟拒绝道:“我急着上班,没空”然后扬长而去。
"当时我冷汗直冒,如果他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那就传递出一个消息:这个世界我是最重要的,没有感恩,没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当别人求助也会断然拒绝“
场景二:
在校任教近三年,一直都强调孩子自己背书包,为减轻书包负担,学校还专门设置了书柜存放工具书,而在当天,她却看到,80%的孩子的书包都由家长背着,很多家长会反驳说因书包重所以代劳,副校长认为,重也是因为缺少整理,而整理书包也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场景三:
在走廊,在换鞋处的副校长看到,孩子坐上凳子,一旁的爷爷蹲了下来,为孙子换鞋,而孩子此时却翘着腿和旁边孩子打闹,口中还在埋怨:“你给我穿的是什么鞋子,鞋子这么小你让我怎么活?”听到孙儿埋怨,爷爷拼命地赔着不是,在一旁看不下去的副校长,便走过去问孩子"怎么能这样跟爷爷说话?"孩子看到校长,立马脸红说着对不起,爷爷却赔着笑脸解释,跟孙子没有关系,是我的错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副校长随即在全校广播,她想通过讲话的方式带动全校师生反思,还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根据次日课程整理书包,一把雨伞、一个书包、一双鞋子,都需自己拿;
第二、从明天开始学校关闭校门,家长不能进入,孩子到走廊自己搬凳子换鞋,并把凳子留给后来同学使用;
第三、将前两条建议向家长传达,希望家长配合支持学校。
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不能要求太多,觉得他们心智还不成熟,什么事都做不了。
然而遗憾的是,上小学的孩子,早就应该具备做好自己的事情、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能力了。
素质教育伴随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表明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在孩子面前不能什么话都说,言行举止要端正,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爆粗口,抱怨,说不礼貌的话,会让孩子变成这样的人。
孩子也要讲究生活品质,你可以没有文化也可以不够富裕,但对生活的心是平等的,一个从小对自己生活有深切体会的人,一定对自己的身体、品德、才艺有着很高的追求,这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纯粹地学会什么、达到什么等级。
素质教育应当是渗透进孩子的心里,让每个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知对错,明事理,尊重人,抗挫折,孝父母等。
父母代劳孩子难以成长
很多家长都坚持着传统的教育。不论是喂食还是衣食住行都一手为孩子包办。原因多半是孩子小,怕“累”着他,担心“伤”了他。
宁愿代劳也不愿让孩子去尝试,在“爱”的庇护下,孩子原有的热情、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被削弱了,责任也悄悄地发生了转移。孩子不再认为这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责任意识也减弱了。
建议家长要马上停止“替代”行为。比如经常帮孩子背书包的家长,让孩子自己背,哪怕孩子不高兴也不要心软。每天要求孩子整理好书包,再睡觉,养成有责任心的好习惯。
从生活中学会感恩
有人说如今的孩子普遍太自私,缺乏教养。这真的都是孩子的错吗?这些不懂感恩,不懂事的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各个家庭来的。
很多家长不习惯将孩子当作是独立的人,觉得孩子这些事不应该做,不需要做。孩子小时候总是兴致勃勃想要帮忙,大人却总是不耐烦的把孩子轰走,“你一边去,别捣乱”,或者,“这个你做不来,别干了。”
慢慢的孩子就会习惯,觉得这些事情别人做是理所当然,没有必要帮忙,也不懂得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付出,家长可利用身边一些常见的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上公车的时候,给别人让座,当别人给你让座也要说道谢。
当孩子们感到他人的善行时,就想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这三种教育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接受世界的善意,并且有能力回报世界美好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