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理发,洗头的时候服务员让我选套餐,价格表上是这样写的:
套餐A:泰式洗头,39元;
套餐B:泰式洗头+品牌洗发水,59元;
套餐C:泰式洗头+品牌洗发水+生姜头疗,59元;
咦?C套餐明显比B套餐多了一项服务,价格居然一样?哈哈哈...就这种智商还能当老板?赶紧选C,赚大了!
不过后面回来我仔细一想,好像不对呀,以前我一直默认选择套餐A,套餐C我根本就不需要啊?为什么今天看都不看A就选了一个原本不需要并且更贵的套餐,还觉得自己赚到了?
直到我看了《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终于恍然大悟,理发店设置套餐价格的原理其实利用了书中提到的52种思维偏误之一的“对比效应”。接下来我选取书中6种非常典型的思维错误跟大家分享,如果你想快速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那么最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去犯这些思维错误。
1. 对比效应
什么是对比效应呢?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很难做出绝对的判断。
在只有套餐A和套餐C的情况下,你很难判断哪种方案划算,因为你并不知道C套餐增加的“品牌洗发水+生姜头疗”服务是否真的值20元。而当老板将B套餐加入对比后,你就很容易发现C套餐明显更划算,此时大脑的直觉反应就会告诉你应该选C。
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验表明,为了节约10块钱,人们会走10分钟的路去购买一种食物。可是,如果能在隔壁街道另一家店花989元而不是999元购买一件衣服,谁也不会想到要去走这10分钟的路。显然,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同样是走10分钟的路,同样省下的是10块钱。
当然,除了提醒自己不要去犯这种思维错误之外,你也可以利用这种效应来帮助自己。比如作者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你是女人,想找一个男人,你千万不要让你的模特级别的朋友陪你一起出去。男人会因此发觉不到你的真实魅力,你独自去就好。更好的办法是:你带上两个比你难看的朋友去参加舞会。”
2.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房价涨跌的问题。如果你没买房,你会更倾向于认为房价未来会跌,从而接受更多的是支持房价下跌的论据。因此当你看到前段时间万科半价卖房、有专家称中国人建的房子已经够30亿人居住等信息时,你就会觉得:看吧,房价真要下跌了。
而你要是买了房呢?你的观点就会变成房价仍将上涨。于是看到任志强说:错误的调控手段会让需求在一段时间以后集中爆发,所以下一轮会比这一轮涨得更高。你立马就会觉得好有道理。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说的就是这个现象。人们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一旁。
那么如何避免犯这种错误呢?最好的办法是留意“特殊情况”,因为它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
比如达尔文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因为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
3. 现成偏误
现成偏误指的是: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其实关于这个现象,我们在《思考,快与慢》这篇文章已经介绍过了,即可得性偏见。
还是用那篇文章中的例子,比如你觉得被闪电击中死亡的概率大还是食物中毒死亡的概率大?如果你这时候能够想到很多被闪电击中死亡的案例而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寥寥无几,那么你就会认为被闪电击中死亡的概率更大。
但是,如果另一个人的经验恰好和你相反,看过许多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而没看过闪电致死事故,那么他就会得出和你完全不同的结论。
根据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这显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并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4. 幸存偏误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因此你会系统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二战期间,美军空军对作战飞机做了一次统计,统计发现,飞回来的飞机翅膀中弹特别多,机舱弹孔反而没多少。那么按照直觉推测,应该要对机翼进行加固,对吗?
当然不对!事实上,应当加固的反而是机舱。因为飞回来的飞机翅膀弹孔多,正说明打中翅膀了飞机还能回来,可打中机舱飞机就直接坠毁了,哪里还能飞回来给你数弹孔?
这就是幸存偏误,对于一件事情,你更容易注意到显式的样本和证据,而忽略了隐式的样本和证据。从而得出错误的认知、错误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有些人吹捧的读书无用论。他们说你看那谁谁谁,初中毕业照样当老板,985大学生都给他打工。这是因为初中文凭当老板更容易受到关注,假设1000个人中出现一个,另外999个不成功的都被选择性忽略了。
真要比的话就应该随机找1000个初中文凭的人和1000个985文凭的人,统计一下其中当老板的人的比例,这才更有说服力。
5. 结果偏误
结果偏误是指: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
来看一个思维试验。研究人员分析了3位心脏外科医生的成绩,他们让每位外科医生进行5次高难度的手术,多年后这些接受手术的病人死亡率在20%左右。具体结果是:医生A的5个病人一个也没死,医生B的病人死去一个,医生C的病人死去两个。
那么你如何评价这三位医生的成绩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认为医生A是最优秀的,医生B次之,医生C最差。这样的话你就犯了结果偏误,原因是抽样试验范围太小,结果说明不了什么。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这三位医生呢?只有当你对他们的技术有所了解,仔细观察过他们的手术准备和执行过程,你才能正确评价他们。也就是说,你要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
同样,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不要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举个例子,17年的时候我买了万达电影这只股票,没过几个月就停牌,结果一停一年多,前不久复牌直接吃了5个跌停,损失好几千。显然,这是一个糟糕的结果,但能说明我买入这只股票的决定是错误的吗?
不能。首先,我买的时候是依照自己的投资原则,在当时觉得它值得买入,于是我做了这个决定。其次,后面发生的事是我无法预先得知的,比如停牌重组、阿里巴巴入股,这些属于重大利好,再比如今年2月份以来的大盘持续暴跌、范冰冰被查,这些属于利空。
因此,是我做完决定之后整个过程发生的这些事综合起来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并不能说我当时的决定就是错的。换个角度来看,假使它只停牌几个月,阿里入股后复牌5个涨停,赚了好几千,同样也无法说明我当时的决定是正确。
6.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典型的光环效应有这几种:样貌、学历和品牌。
几十项研究都证明,我们会自动认为漂亮的人更可爱、更诚实、更聪明。事实也证明,长得好看的人更容易事业有成。另外光环效应在学校也已经得到了证明:教师会本能地给长相好的学生打出更高的分数。
而学历的光环效应更加明显,985、211毕业在应聘时更受企业青睐,甚至诸多名企筛选简历时直接是非985、211不要。
这其实就是光环效应造成的思维偏误,固然985的学生有更大的概率取得成就,但是一棒子打死会将部分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按照这样的标准,马云和马化腾都进不了这些公司。
而品牌带来的光环效应也很多,比如互联网行业,如果你在BAT工作过,那么出来就不愁找工作。当别人问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你说我腾讯的、我阿里的、我百度的,哪怕实际上你实力很一般,别人也会觉得你是大牛。
饺子曰
除了上述我介绍了这6种之外,本书还列举了许多其他经典的思维错误,总计52种。不过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在《思考,快与慢》、《影响力》和《黑天鹅》这三本书中介绍过了,比如锚定效应、框架效应、过度自信、禀赋效应、从众效应、归纳法等等。
因此,如果你看过这三本书,那么本书就可以大致翻翻权当复习一下就好。而你要是没看过以上三本,我建议你还得去看,因为本书虽然归纳得比较全,但是缺点是写得太浅,不具备深入学习价值。
最后,留一个互动话题:以上提到的6中思维错误,除了我列举的例子之外,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呢?
欢迎大家留言和我交流,点赞最多且超过30个赞的同学,直接送出《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下期推送开奖!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