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围绕着“生涯规划”这个主题展开一些思考,期望自己能够通过对生涯规划中若干关键点的深入分析引导自己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之中,也对自己有一个期待,积少成多、汇聚成海,期待着自己能够随着对点的不断扩展分析,可以引发头脑整合出对生涯规划发展的个性化理解及构建。
面对生涯规划这样一个关乎个人在有限生命的背景下,到无限的现实选择中去实现最幸福最适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显然生涯规划是介乎于生死之间寻求最美状态的艺术。这门艺术就我而言,首要的就是引导来访者认识自我。也就是让来访者基于对当下自我的觉察而与未来自我的贯通。这里就有一个预设,人随着时空在不断的流变,而在流变中又存在着一个不变的真我,也就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是他的那个最本质的部分。用哲学的话语说,就是一个人独有的内在规定性,这个部分规定了他就是他,而非别人。从哲学上清楚的看到,人是存在一个不变的、永恒的、本质的、规定性的精神实体。认清了这个实体,也就认清了现在的自己、理解了过去的自己、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生涯规划,乃至日常的行走坐卧、言谈语默,无不都关乎着那个真实的自我。然而真实的发现是如此的不易,发现内在自我的真实犹如科学上对自然奥秘的发掘,甚至比科学发现还要困难。这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在真我表面蒙上了一层层的遮掩,或者说个体为了适应社会而戴上了一层层的面具。面具佩戴久了,非我的层面逐渐的侵入到意识层面,个人逐渐与非我的部分协调共存,于是意识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对真我和非我进行区分。而对于自然的发觉鉴别区分是通过技术解决,那么人的心灵中真伪的剥离鉴别区分则是通过艺术来完成。
如何引导来访者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呢?这是一个课题,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课题。我以为在放松的环境下,通过提供自由无压力去社会化的场景,帮助来访者放下日常的面具,放弃常用的惯用的心理防御,在这种条件下,才有可能触及内心最真实的自我部分。
李教授提供的词语法和幼年情景再现的方法是非常好的一种尝试。其中就词语法来说,来访者选择词语的过程中是一种对自我的寻找。怎么说呢?词语的魔力就在于可以将内心的心理活动外显成符号,也同样借助符号呼唤出与之对应的心理活动。为什么说词语法是一项艺术而非技术呢?就是因为在使用时,要考虑到引出的时机,合理的铺垫,必要的引导,舒适的心理氛围。那么通过词语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来的意象是个人所固有的真我还是自我中所匮乏的部分呢?比如来访者勾选“自由”这个词语的时候,是来访者真我中固有的对自由的倾向还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压迫而引发的个体意识层面产生的反抗意志呢?所以,用词语法时来访者的状态非常重要,如果来访者处于一种紧张、冲突纠结状态时,很容易通过意识层面的“反向形成”方式遮盖住真实的自我部分。所以词语法能否帮助来访者找到真我,关键却在于规划师能否有强大的心灵场域布设能力。
之于回忆法,我以为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在6岁以前,来访者经历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这个时间段内,心理发展急剧动荡,而超我在6岁才逐渐形成,所以6岁前的一些记忆可以反映出真我的一部分内容来,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变永恒的那部分。
个人感觉,认识真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一两次的咨询所确定的“真我”是可以继续不断修正补充的,就像物理科学不断的挖掘着物质世界的永恒一样,每一次的发现都会被下一次的发现所补充。认识人也是如此,尽管如此,通过艺术式的引导,至少为来访者开启生涯规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来访者至少知道他要从那里出发了。
生涯规范就是从来访者真实的自己开始出发,在时间空间维度上为来访者提供一些可能的卓越发展路径。
综上,认识自我作为生涯的起点,是必须的,不仅在逻辑上,更是在对生命、对人的理解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