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面对孩子时,是几多欢喜几多愁,都希望自己家的是个乖宝宝,但是好像是事与人违,我们的孩子并不完全按照我们的思路运行,因为孩子不愿意成为我们的样子,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这个世界,成为自己的样子。
在和儿子游戏的斗争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面对游戏的一些心理感受。
孩子玩游戏,刚刚开始应该是一种好奇心促使他们去了解,探索;
可以说孩子是本着,好奇心、征服心、好胜心,促使他们去接触游戏,并非是要成瘾成狂。
如果我们在最初赋予游戏一个合理的行为,合理的时间,合理的约束,相信孩子可能不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孩子玩游戏在行为的过程中,我通过自己的孩子发现有几个阶段。
一,探索期,刚开始是一种好奇心,促使身体做出本能的行为,此刻孩子是被自己心中的不知道游戏,然后想知道游戏,牵引。
游戏对于孩子的影响并不大,应该说他们正在探索一门新的体验。
二,深入期,孩子通过探索,在游戏里面,感受到了被欣赏,被肯定,被接纳,成功的自信,付出的收获,等等,心里上的感受,此刻的游戏不再是行为的需要,而是一种精神的满足。
三,心里微妙期,当孩子在游戏里被满足的时候,但是因为游戏不被大众接纳,不被父母老师接纳,他们在最初玩游戏的时候是有紧张感,愧疚感,与负罪感的。此时的孩子处于心里微妙期。
这时就是孩子对游戏最终的走向的分道线。
此刻,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对待游戏的深度,与程度。
父母的反应一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打游戏,立刻想到我的孩子打游戏,影响成绩,耽误学习,变成了坏孩子。
父母就会因为担心放大自己的恐惧,心情急躁,火冒三丈,在孩子们正打得欢的时候强行把他们拉下来,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尅一顿。
此时就会把孩子内心因为玩游戏带来的愧疚感,抹杀,孩子为了尊心,一定会和我们对着干,我们管的紧,他们就躲的紧。
彼此开始怀疑,躲藏的时候,家庭的氛围就在负面消极中,彼此冷鼻子冷眼睛,一家人谁看谁都不顺眼。
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每天因为打游戏,演变成了警察抓小偷时,孩子就会在每次被抓的时候,产生羞愧感。
羞愧感的反应是,反正我的父母已经认为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就是坏孩子,我已经无药可救了,我没有了自尊心了,我破罐破摔就这样了, 你能把我怎么样!
不上学,逃课,等等行为出现,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当反抗继续被压制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恨的力量,用毁了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或者自伤的方式报复父母,你不是希望我好吗?我彻底的毁了你的好。
心死了,行为就难以控制了。
父母的反应二
父母面对孩子的游戏,当我们在发现孩子打游戏的时候,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的看待孩子的游戏。
发现孩子玩游戏,在孩子有紧张,愧疚感的时候,接纳孩子的行为,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对孩子表达,“孩子我知道你因为好奇而玩游戏,我们和你一样好奇,我知道你玩是为了体验、放松,如果你能够制定合理是时间,不要影响睡眠与健康,那就好了,你打算几点下线?”······
用积极正面的思维接纳孩子,引导孩子。
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接纳,会对父母产生报答的感觉,我的父母这么的信任我,我应该管理好自己,他的内心就有力量,行为就不会完全被欲望控制。
游戏只有在被接纳,被合理,的情况下,才不会扭曲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成狂成魔。
当孩子如果已经沉迷游戏,我们父母就要用接纳与爱,去唤醒孩子的内心,找到孩子的优点,特长,多肯定,多欣赏。
要有等待的心,相信的心,切不可放弃,孩子是最在乎父母的,父母的爱会把孩子从网络拉回到现实中来。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看看名人,名山,给孩子开阔眼界的机会,让孩子有眼界有格局,帮助孩子强大内心,提升自制力。
游戏只是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当他们没有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放下。
孩子永远不是管出来的,一定是被父母影响出来的,当他们有自制的时候,就是他们在长大是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