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时,在心态方面我们既要提高无情批判的警觉性,又要遵循同情理解的善意原则。概括言之,即:无情批判,同情理解。
无情批判即批判思考,不问动机、不问态度,只问事实与逻辑,关注对方言论之真假,行为之对错。同情理解即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关注对方言行时的心境与情境。
在考察他人言论时,要做到无情批判,须熟练运用批判思考方法(信靠理性,灵锐思考)。要做到同情理解,在认知上,须熟知犯错的各种因素;在心态上,不自我中心,(有原则地)包容异己。
李天命提炼的三大语害与四不谬误已提供了无情批判的利器,本文尝试从语句的意义和性质方面来阐释同情理解的原则。
一、误解句性的四种情况
不同种类的句子所具有的句性不同。比如,陈述句“金属导电”表达经验事实,祈使句“请帮我关门”表达请求,“你是我的心肝”表达情感。表达者若误解句性,会误导读者;阅读者若误解句性,则会出现误读。
最常见的误解句性有四种情况:
(一)将情感表达混为事实陈述
例句1 劝慰死者家属:"人死不能复生,还是要保重身体!"
分析:若批评劝慰者讲的是空话,则是把情感表达混为事实陈述,错把“情话”当空话。
例句2 田径比赛前,老师对小明说:“你是最棒的!”结果,小明的比赛成绩却是倒数第一。老师又安慰道:“在老师心目中,你仍然是最棒的!”
分析:若批判老师讲话虚伪或不合逻辑,则同样混淆了情感表达与事实陈述的区别。“最棒的”表达的是一种信心、激励,而不是通过比较得出的客观评价。
(二)将事实陈述混为价值主张
例句3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所以,别总是好心助人。
分析:“人善被人欺”表达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普遍的),如果有人以此作为论据,为自己不再向善行善甚至堕落做辩护,那就是把事实陈述混淆为价值主张。
(三)将个人信念混为事实陈述
例句4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分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当作一个全称判断的事实陈述去看,显然是以偏概全的。若当作一个价值信念看,且以此勉励自己向善避恶,则是一句良言。
(四)将修辞表达混为事实陈述
1. 修辞全称与逻辑全称
“世界最高的山——珠穆朗玛峰”,“中国最长的河——长江”。
在这两个句子中,“最”是逻辑全称量词,表示在某一个集合中的特定分子。
“谁是最可爱的人?”、“将文学与哲学结合得最好的哲学家有:李天命、周国平、史铁生、尼采。”
这两个句子中的“最”是修辞全称量词,可以理解为表示界限宽松的顶级集,而不宜当作逻辑全称中的唯一去理解。
2. 警句体的通则
“精彩的警句人人欣赏,人人以为警句针对的只是别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失败是成功之母”。
以上警句省略了限定语或语境——在一般情况或大多数情况下,而不是所有情况。所以,警句默认的是一般情况,通常不当作全称命题解读。
格言、警句通常省略限定语或语境。表达时可以省略,理解时需自行脑补。
二、案例展示“同情理解”
例句5 小孩子之间闹别扭,说气话:“我再也不和你说话了。”
分析:不同情地理解,可以批评孩子的话是自我推翻。同情地理解,孩子完整的表达是:“从下一刻开始,我再也不和你说话了。”合乎语境地理解,小孩没有自我推翻,只不过是省略了限定语罢了。
例句6 亚里斯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
分析:不同情地理解,可以批判这句话以偏概全。因为:
(1)有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如智者哲人,有的人是非理性动物,如恐怖分子。
(2)一般情况下,人是理性的动物;发脾气的时候,人是非理性的动物。(按照“人是X”的通常用法,其表达的是一种全称判断,如“人是会死的”,“人是高级动物”,这里的“人”默指的是所有的人。)
同情地理解,亚里士多德想突出的是“理性是人的重要特性”,而并非做一个全称判断。我们在解读时,可以翻译成“一般情况下,人是理性的动物”。
“有志者事竟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格言熟语都不仅可以批判为以偏概全,还可以同情地理解,考察其是否表达了某些道理。
三、同情理解的限度
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我们解读类似“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自私的动物”,可以批判其犯了片面引导、以偏概全的谬误;也可以同情地理解,或许论者理解无误而表述有误,或许论者为了修辞表达而省略了限定语。
但同情地理解也有其限度,否则就是在纵容诡辩、欺骗。比如,经多方材料分析表明:论者有表述错误、逻辑错误、不良心态,三错同犯,那就没有必要再“同情”了,而应改为批判、揭露。特别是发现对方心思狡诈、品格拙劣时,批判更应该无情。
总之,同情地理解(不以词害义,对省略语境自行脑补)与无情批判(质疑+求证)要兼顾考虑。
":{�@�v�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