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子木分享的最后一本书籍《老子道德经》,时间过得真快啊!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最后一本书籍了,《道德经》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我的家乡-----陕西省西安市。在西安的环山路上有一处景点--------楼观台,它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楼观的发源地,因其说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称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中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15公里,是著名的圣迹游览地,号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楼观台创始于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对皇室信道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鼎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传春秋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名说经台。晋惠帝曾广植林木,并迁民三百余户来此守护。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大加营造,唐玄宗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宋朝以后屡次重修。清末时,宗圣宫已废毁,唯说经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
《老子道德经》day21复盘楼观台名胜风景规划区323平万公里,有楼观景区、金牛坪景区、木子坪景区和就峪景区。楼观为核心景区,主体景观说经台,传说老子在此讲授过道德五千言。
碑文上写有:
《老子道德经》day21复盘《道德经》中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那么也就懂得了丑;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那么也就懂得了不善。
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依靠,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倡导,生养万物但不去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去依靠,大功告成而不自认为有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执行无为政策,世间就会安定、祥和。
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在《道德经》里最为经典的句子分享如下:
1、无贪欲就不会迷失。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译文:无贪欲则入静,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老子道德经》day21复盘2、像水一样适应环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于“道”了。
3、心灵从容,贫富皆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第十九章》
译文:保持纯洁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4、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过错。
《老子道德经》day21复盘5、养生贵在适度。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道德经 第五十章》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四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却过早地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的太过度了。
6、把自己放在下位。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7、不要得意忘形。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译文: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出色;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8、不要试着去改变他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译文:天下(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神圣的产物,是不能凭主观意志去改造的,也不能强行把持。凭主观意志去改造必然会失败,强行把持则必然会失去。
9、藏起你的锋芒。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译文: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情,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是污浊的,最方正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老子道德经》day21复盘10、常怀一颗善心。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译文:战争杀人多时,要带着悲痛的心情,胜利了要以丧礼对待。
《道德经》:遵循无为的理念,一切顺其自然。
《道德经》中,老子就认为无为而治是最好的做法,有为不但禁锢他人,也禁锢了自我。
而大道的一个形态就是无为的理念,用自然无为的理念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最好的状态。
在老子的理想之中,以自然无为的心态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那么万事都能够太平,天下百姓都能自由平等。
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其德乃普中就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把道德的一个理念,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一种纯真。在一家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就是富裕,修炼到一个地方就是邻里相处的和睦,修炼到一个国度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丰盈,修炼到天下的时候,表现的就是自由平等。
这就是以自然无为的状态,去面对所有的事情,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道德经》中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缀。
善建者就是善于建立规则的人,不拔就是拔不开脚步,也就是说自己受到一个禁锢,没有自由。老子提倡的自然无为,就是反对任何人对于一个形式的束缚。
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总是活在一些规矩里面。当然,我们需要遵守一些人生的底线,也需要遵守一些规定。但是我们对于自我人格的一种信仰,就应该追寻自由,在庄子的理念当中,也是向往着自由和洒脱,这都是一种哲学的智慧。
这个和《道德经》中的无为理念同样吻合,不要以某一种规则来束缚了自己的脚步。对于人生中的一些事情,不要刻意的去为,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总以为某一些事情是主观意愿上的去更改,就能改变的。就是这个是错的,有很多的事情都是需要遵循的一种规律。
有的时候太过于执念于一些妄念,追求一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即便是得到了,也没有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学会顺其自然,学会一切不强求的话,那么我们也会轻松和舒服了很多。
比如说在追求事业的时候,大多数人没有那个能力,却还一味的提高自己的欲望。这产生的只是失望和痛苦,而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那些高不可攀的欲望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够慢慢的生活得更好,如果说一味的放在欲望上,不知道提高自己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说把这样一个心思对内用在提升自我上非常重要。
《道德经》里的精髓,让你一生受用不尽!
今天子木分享的《老子道德经》真是太棒了!就像子木分享的以喜悦的心情度过每一天,会有东西流出来,然后去分享出去,开心了,像花开了,有慈悲有爱从身体扩散出来,这就够了。老子的稀有,独一无二,成为平凡而不凡。当下一切,一切都是很美好,你就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朴树的《平凡之路》,在平凡之中,获得触手可及的幸福,平凡之路是我们每个人必经之路。
感恩感谢子木分享!
《老子道德经》day21复盘广告画美眼部整形中心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点击抢沙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