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县回来后,我和霞姐经常聊起小志,总觉得有些遗憾,认为一次性的帮扶意义不大,而且如果距离远了很难做到长期的坚持。
我们探讨,有没有可能做一些长期的助学结对资助的公益活动,比如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一地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把想法和身边的朋友说起,他们也很愿意,毕竟直接捐款给某个机构不能全面了解受助者的情况,这样做可以跟踪款项的发放和孩子的成长状况。
霞姐找到她当初下放当知青的肥东梁园,离市区50公里左右。选择梁园,一是因为距离市区相对近,可以方便长期往来;二是霞姐对当地环境和人很熟,能摸清贫困学生具体的真实情况。
我们沟通好助学的流程 :第一步:家访,确定贫困学生名单;第二步:根据名单找到结对爱心资助者;第三步:送助学款,了解学生情况。每一学年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学生名单,资助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选择退出,我们再继续帮孩子结对。
于是,“简简单单做公益”这一宗旨就在起初就定下了。只是,没想到,这一做就是16年。我们一直和孩子们说,能陪同他们走过人生比较困难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不要有心理负担,我们不求回报,只希望他们长大后有余力后能回馈社会,也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第一批24个孩子经过我们的流程后正式和我们结缘了。我和霞姐成了固定义工。找孩子,找资助人,处处化缘,整理资料,记录活动流程,和资助人反馈,总结。
资助人挑合缘的孩子结对,剩下的归我和霞姐。我的第一个资助对象是一个读三年级的小姑娘,玲。她腿有残疾,所以个头比同龄孩子要矮大半个头,被亲生父母抛弃后善良的养母收养了她,但家里太困难了,以至于每个学期为数不多的资料费和住宿费都掏不出。家庭环境加上生理缺陷,她性格很内向,不怎么和人交流,第一次见我们头埋得很低很低,声音小得像蚊子。我和霞姐一个学期大概跑一到两次,每次去就等到中午放学的点带着玲去街上吃点好的,和她聊天,然后把她送回学校。从刚开始的拘谨到见到我们就会开心地打招呼,玲越来越开朗。
第一批孩子有一个叫可的男孩,是个孤儿。霞姐一个朋友珏一眼就挑中了他,成了他的资助人。可长得特别可爱,瘦瘦小小的个儿,可眼睛特别大特别机灵。可是个孤儿。
霞姐为了他的户口问题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村里,打了多少电话,托了好多人才帮他跑下户口。他是第一批孩子里学习最好的。有了户口后他参加中考就不用犯愁了。珏资助他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他顺利考上了医科大学,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了。
可的故事太励志了 ,我时常想起他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可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一直坚持,试想若真的因为我们对孩子一点小小的帮助,就可以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那就很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