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590156/bbc25da38f3a6b7c.jpg)
边旅游边学习,边看风景,边写作业,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看到群里发的临时加分作业,我赶紧行动起来。我先听了卓老师关于《露天电影》的课堂实录,然后整理笔记如下:
阅读小说就是对12个元素进行分析。有的元素没有列入小说元素里,比如环境,线索,等等。我们会用三次课来讲应该如何去分析解读一篇小说。
徐则臣的小说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很棒的,有的也是正常的水平,我们并不用对每一篇作品进行分析。选择《露天电影》,因为比较有意思,可借鉴。
1. 标题不仅仅是线索
假设我们今天是第二次阅读,应该先对《露天电影》的标题进行解读。第一次读,觉得这标题还不错,读完之后再分析,就会发现标题很有意思。
首先,它起到一个线索的作用,接通了过去和现在,不过,对于未来并没有进行暗示。第二,作为一个身份。秦山原是放映员,代表一种文化的象征,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第三,露天电影是一块幕布,具有故事的张力,还带有审判的意味。如果从启蒙人向农村人进行启蒙的角度看,它裹挟着对农村女性的伤害,这就使作品有了审判的意蕴。所以,标题的内涵还是很丰富的。
再如,徐则臣另一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也有类似意境在里面,和《露天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跑步中关村》也一样,中关村属于区域的某个地方,代表某种隐晦的含义。徐则臣对标题的打磨充满了诗意,进行式题目有动感在里面。
2. 不可小觑的细节处理
接下来我们从局部细节着手分析进行品味。
开头。“车子正跑着,顿了一下,又憋熄了。”小说的开头提速,有转折感,给全文定了基调。小说在开头进行提速,有利于抓住读者。叙事以后,进行故事的细节描述,描述停车后的情景。
在这里,用司机的粗鲁言语陪衬秦山原的人物性格。人物的语言也不是随意安排的。我们想表达自己观点时,可以通过人物去说,说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3. 情节贵在波折
如何让人物从一个场景到目的地?这是需要设计的。我们要让人物有波折感,才吸引人。秦山原本来要去海陵,但中途下车了,去了扎下。扎下是一个被主人翁遗忘的地方,所以要停车才想起来,这样就符合人物的性格。
开头这些描写是让人物命运在这里转折。如果写的内容在小说里起到的作用不明显,这个内容就不是必要的。
4. 人物塑造
塑造人物形象,要注意异质性。撒尿的这段描写,作者用了全知视角到人物视角的转换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好像长镜头变成特写,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在这里的描写,作者把低俗当成伟大进行铺陈,具有反讽的意味,这是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品味撒尿过程,有某种性的暗示在里面。司机喊他快一点,秦山原却偏偏慢慢来,这里用了迟滞的写法。
简单概括,小说开头就是描写秦山原要去海陵,但是中途下车去了扎下。
没想到这次临时起意的故地重游,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把主人公荣归故里的美梦变成了一场噩梦。
欠的债终归是要还的,一泡尿真的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同时,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对于秦山原来说,命运的宣判来得的确晚了点,但很公正。
不得不说,卓老师对《露天电影》标题的解读是入木三分的。尤其是它的批判意味,从故事的结局看,秦山原最终被绑在耻辱柱上,接受了道德的审判。
那晚,秦山原这个当年的电影放映员身份反转。在聚光灯下,他斯文扫地尿了裤子,上演了一场人间闹剧,成了当之无愧的丑角。
其中,卓老师对人物波折感的解读也让我深受启发。故事的曲折性可以增强其可读性,牢牢抓住读者,让他们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在昨天的旅行中,我收获多多。不仅欣赏了大自然壮阔瑰丽的美景,而且在学习中对《露天电影》这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小说创作很有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90156/8a7463e27f76cc4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