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石膏麻黄杏仁类方

八,石膏麻黄杏仁类方

作者: 名曰伤寒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17:11 被阅读0次

    本文为学习实践伤寒金匮笔记,尚未成熟,古方峻药,难以驾驭,一旦用错,副作用反作用剧烈,读者请勿随意验于临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证,不用多数时方,道不同者请勿相谋,不喜者请勿阅读。

    ......

    麻黄石膏杏仁类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成药为,麻杏止咳。

    原文: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伤寒论》(162)

    原方: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

    黄煌:麻杏甘石汤证汗出而喘且口渴,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汗出而喘不口渴。口渴与否,是反映内热有无的指征之一。

    立志大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此条明显见有汗,原文里仍用到了麻黄

    所以有汗无汗不能单单作为用麻黄的依据。

    荂雅:从麻黄汤说起(二)——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大青龙汤

    易桂枝为石膏,便成了另一张方,麻杏甘石汤。

    《康平本伤寒论》载“喘家,下后/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与之”,两次提到喘家,可见此方治喘。而汗出而喘,可与麻黄汤相鉴别;无大热,后世多认为乃表无显热,是为郁伏在里。故配伍石膏。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

      《药征》主治烦渴也,兼治谵语,烦躁,身热。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效核焉。

      汤本求真:由余之经验,有本药证者,必口苦干燥,尿色赤浊为应用之主目的,以烦渴及其他为副目的。

      《方伎杂志》:石膏一物,人皆惧用,不知其治烦热及清解大热,滋润枯燥,镇压上逆等,其效决非他药所可及。另《蕉窗医谈》言之:石膏若不大剂则无效。

      张锡纯善用石膏,他认为石膏性浮而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乃清阳明胃腑实热之要药。石膏退热,是以逐热外出,石膏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实热炽盛,恒重用四五两活七八两,煎汤三四杯,热退不必尽剂。惟热实脉虚者,仿白虎加人参汤之义,以人参佐石膏必能退热。且《本经》言石膏微寒,可用于产乳,即产后,如仲景之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另外还强调内服须用生石膏,选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或将药煎成,石膏凝结药壶之底,倾之不出,必系煅之,不可服。

      胡希恕先生亦为石膏之知音,认为石膏在白虎汤类方中功在除热,口干舌燥是其主症,并提出生石膏解凝,解因热而形成的凝结,凡急慢性疾病,如见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者常有生石膏,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

      黄煌老师则提出了石膏证: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石膏之汗出,量多,常常汗出湿衣,并且身体伴有热感,患者往往烦躁不安,若见口渴,需配人参,知母。另外黄老师认为石膏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石膏治疗身热汗出而烦渴,小剂量多配麻黄,治汗出而喘,或无汗而烦躁,或汗出一身尽肿。

      《经方例释》说:此还魂汤加石膏也,法自麻黄、白虎二方合用来。以外无热,故用麻黄汤而去桂枝,以内无烦渴,故用白虎汤而去知母,各有精义。以此方视越婢汤,主治大同,但此喘加杏仁,彼不喘自无杏仁。

      除了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此方大有用途,在其他方面,后世也有很好的发挥,如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还有五官科疾病:角膜炎,结膜炎,麦粒肿,霰粒肿以及鼻窦炎等等。大塚敬节还在《汉方诊疗三十年》里记载了麻杏甘石汤治疗感冒后痔痛消失的经验。如此提示凡局部有红肿热痛,渗液,炎症,或流泪等刺激症状,或伴见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或口渴,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又见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方或可取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经些许调整,又得到一张方——越婢汤: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去杏仁,可推之胸满咳喘较轻或无,大量用麻黄、甘草可见浮肿较甚,石膏半斤,说明有烦热,口干舌燥。

      《金匮要略》水气篇言: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全身性的水肿,伴或不伴表证为用方指证。

      关于续自汗出,《青州医谈》说“伤寒多汗憎寒,若近衣被则漏汗不止,去衣被则憎寒不可忍,数日不止。世医与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或桂枝加黄芪汤等不愈,终至危殆者。遇此证而内容如此甚者,宜越婢汤。 ”《腹证奇览》说"辨此汗,以热臭而黏为眼目”。如此可做参考,读来有种郁热而汗出不畅的感觉。

      “无大热”的理解可参考麻杏甘石汤,黄师认为这是一种热型,如同往来寒热,潮热等。

      《方舆輗》云犯风邪久咳等,沐浴而变此证者,往往见之。汤本求真曰:余曾治类似此证之感冒,如恶寒发热,自汗,口干舌燥,舌有白苔者,与本方得速效。现代应用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性肾炎等,据研究,此方不仅功能消肿,还能消除蛋白尿,血尿,以及调节肾源性的血压异常。

    以上药味加一起,则化裁出另一张方——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和久田氏认为此方以“不汗出”为主眼。当汗出而不汗出,故而烦躁。《活人书》亦云:治大青龙汤之病 ,与麻黄汤相似,但病最重又加烦躁者,为用此汤之指南。故而大青龙汤重用麻黄,石膏。

      吉益东洞用此方治一男子肿满,喘鸣迫息,烦渴,小便不通,服大青龙汤六十余日,前证益剧,恶寒战栗,漉漉汗出,换衣六七次,翌日,肿满减半,喘鸣亦平,小便快利。此之谓“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也”。

      《生生堂治验》治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短气微喘。其脉浮滑,其腹水声漉漉然。

      《类聚方广义》中以此方治疗麻疹,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疼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兼以黄连解毒汤加枯矾,频频熏洗,每夜临卧服应钟散;治风眼证,暴发剧痛者,随其腹证情形,兼用大承气汤或大黄硝石汤、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治小儿赤游丹毒等。如此,麻黄剂治疗痛证亦可体现。

    医案:

    嘟嘟:有一次感冒、嗓子痛的厉害,我按照郭老治疗急性咽炎的处方吃了两剂药,嗓子不痛了;随后出现的就是:总感觉身上汗唧唧、热乎乎的,测体温不高,感觉气管有个东西堵着,别人一般听不出来,只是自己感觉有喘(区别于哮喘病人的那一种喘)。我就给自己吃了两幅麻杏石甘汤,效果很好。

    本色:《伤寒论》中说:麻杏石甘汤证,汗出而无大热。长期以来,无法理解有汗而用麻黄之理。最近,用此方治疗两例有明显汗出的患者,颇多启示。例1,女孩,2周岁,咳嗽一月,间断用了些抗生素及止咳药,一直不好,其母亲来寻医,问而得之:鼻塞,有少量黄涕,体温正常,无畏寒,身体强壮,食欲好,好动,易出汗,咳嗽,可闻及痰声,但不会咯痰,大小便正常,应用麻杏石甘汤2剂而愈。例2,女孩,3周岁多,鼻塞声粗,略显喘促,打呼噜,常用嘴呼吸,偶有咳嗽,夜间踢被盗汗,白天活动也容易出汗,怕热不怕冷,唇红,喜饮,舌红,脉滑数。于儿童医院,诊为腺样体肥大,建议择期手术。应用麻杏石甘汤,症状逐渐减轻,出汗减少,呼吸渐畅,仍在治疗中。体会:麻杏石甘汤证的汗出是石膏证,即阳明之热所致,但此汗出没有白虎汤证那样多,却也是比正常人易出汗。此证应用此汤后,汗出减少,也是石膏的作用,也说明单纯应用麻黄,并无大的发汗作用,配伍石膏以后,发汗力量更小,甚至不起发汗作用,仅起疏解作用。

    ......

    大青龙汤

    原文: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38)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伤寒论》)(39)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方:

    伤寒论: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金匮要略: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

    文蛤汤

    原文: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

    厚朴麻黄汤

    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 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东子:厚朴麻黄汤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厚朴小麦,去桂枝芍药甘草,减量干姜细辛。

    七杀紫微:首先还是祝福各位坛友新春快乐,阖家安康,万事如意!

    今天是大年初三,俗称“赤口”,古时候老百姓在今天是不习惯出门拜年的,据说是在今天拜年容易与别人发生口角,破坏新春的和谐气氛。

    更重要的原因是笔者过年前的急性扁桃体化脓,由于不太重视,导致病情比较反复,咽喉痛止住了之后开始咳嗽,咳嗽止住了之后,又开始咽喉痛了,昨天咽喉痛又止住了,却又开始咳嗽了,而且咳得非常厉害。所以今天还是在家养病,更重要是好好反思了一下今年临证的得失。

    然后就到正题了,是关于这个【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首方,普遍认为是【小青龙汤】的衍变方之一,与下文的【泽漆汤】“(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相对应。

    由于仲景没有详述再多的方证(仅仅点出咳+脉浮),而更有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珠玉在前,以至于后世对此方论述也相对偏少(个人感觉是这样),而且基本上也是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加减来讲述的。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从药物的不同分量上讲

    麻黄:【厚朴麻黄汤】的麻黄是四两,而且不先煎!【小青龙加石膏汤】的麻黄是三两,而且需要先煎,去上沫。

    姜辛:【厚朴麻黄汤】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青龙加石膏汤】干姜细辛各三两。

    石膏:【厚朴麻黄汤】石膏如鸡子大,【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二两。

    不同:【厚朴麻黄汤】还有厚朴、杏仁、小麦;【小青龙加石膏汤】还有桂枝、白芍、甘草

    所以从相关方证的严重程度讲:

    虽然不太愿意引各家学说,但丹波元简考《千金方》,说《千金方》中的才是原文。所以,还是也把这条文引出来:

    “《千金方·咳嗽门》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

    ·咳嗽、上气、喘:【厚朴麻黄汤】处理的咳嗽应该是比【小青龙加石膏汤】的严重,从麻黄的分量,煎服法,以及加下气的厚朴、杏仁可看出。

    ·热像:【厚朴麻黄汤】的热像比【小青龙加石膏汤】的严重,从细辛、干姜的分量,以及石膏如鸡子大(大于二两石膏:15.625*2)可看出,而且【厚朴麻黄汤】方证更应该有“烦躁”(石膏证)。

    ·咽喉、气道高敏反应:这个貌似和上面说重复了,但千金条文中【厚朴麻黄汤】点出了“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到底是如何的不利,是痒是痛是灼热感是干燥感?以方测证,【厚朴麻黄汤】暗含半夏厚朴汤,所以咽喉不利应该是指咽喉的异物感,甚至是气道的高敏反应。这也是【小青龙汤】方证中所不具备的。

    ·表证:【小青龙加石膏汤】应有桂枝汤证存在,而且特意点出羸人减之,结合【桂苓五味甘草汤】(下虚之人误用青龙汤导致的变证),小青龙汤不可妄用于“羸人”(个人理解是:尺脉沉细无力之人):这里相对引申一下:猜想当时仲景是遇到了怎么样的一个病人,“青龙汤下已”导致出现的“坏病”呢?

    那本应该是病“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服完之后出现的症状是“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是复冒者”(予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以治其冲)

    然后还有“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那估计是一个“肾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老病人,仲景当时应是见到他四肢重、肿,无汗才用青龙汤发的汗。导致是心衰的发作,以苓桂五味甘草汤利尿、安心(减慢心率),所以取得疗效。然后发现了用麻黄会导致“厥”(心衰又发作了),所以才选杏仁而不再用麻黄(小青龙汤出现“或喘,去麻黄,加杏仁”也许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后世有争论说应该保留麻黄、应该去麻黄都能够找到临床依据,原因是治疗的人群有差异,笔者的看法是这样)。而原文中多次提及“面热如醉状”(加大黄下之:把上半身的血拉回下半身),也可认为是高血压的一个佐证。

    回归原来的话题:【厚朴麻黄汤】却没有指出“强人”、“羸人”、“小儿”的服用差别,但笔者的经验,还有师傅的告诫却是:比小青龙汤更需要小心,羸人不可用!脉沉细者(寸脉沉,尺脉微)是绝对禁忌,用了也没效果,甚至导致变证。

    以上是【厚朴麻黄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的鉴别,或者有些前辈已经看得不耐烦了,呵呵,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接下来还是说说个人对这首方的体会:

    之前“经方医学”坛友曾经发过一帖子也是论述厚朴麻黄汤的方证的(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23133),拆成了三组药分析。我觉得很受体会,直至看到胡希恕老先生用小青龙汤加茯苓治疗咳嗽,才茅塞顿开:

    【厚朴麻黄汤】

    麻黄、石膏、北杏

    细辛、干姜、五味子

    半夏、厚朴、茯苓(按胡老的经验加上茯苓)

    小麦

    可见:此方是麻杏石甘汤+姜辛味+半夏厚朴汤的合方,所以方证也可从此三方中寻觅蛛丝马迹。

    但首先还是解决“小麦”的问题: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神农本草经》中没有小麦,但作为传统的五谷之一,小麦一般认为是入心经,与心相对应,【甘麦大枣汤】就是取此而成。但问题是【厚朴麻黄汤】中加小麦到底是何意?不加又行不行呢?笔者的师傅是不加的,他用此方时候,习惯把小麦去掉了,加苏子,或者是葶苈子。而临床疗效也是值得肯定的。笔者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遵原方加小麦,却没有苏子,或者也是巧合,但确实有些患者反应效果不太好。所以,现在我还是没有加小麦,而仿师傅用苏子,且加茯苓,这把整个半夏厚朴汤也搬过来了。疗效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去年,恐怕这篇文章说到这里也就完了,但笔者经过这一次急性扁桃体化脓之后,对这首方有个新的领悟,所以特地和大家分享:

    【厚朴麻黄汤】笔者临床上常用于“感冒后”遗留的过敏性咽喉炎、过敏性支气管炎(咽喉、气道高敏反应),疗效确切,咽喉痒甚者,加蝉蜕、薄荷,或者是荆芥、防风。

    这一类患者会有一个很典型的表现:“要么就不咳嗽,一咳嗽就是连续性咳嗽,咳个不停!特别是晚上睡觉,一躺下床,就来咳嗽了,连续咳咳咳,咳一个多小时才睡,没有痰能咯出来,是干咳来的。有时候早上起来也会发咳嗽。”这类患者同时也有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湿疹……过敏体质的人群。“感冒”之后就准会这样咳嗽,有时候一个多月还是不能制止。

    用上面的“三方合方论”来解析这类患者、这类症状,确实是很合拍,经方就是如此,对证就会有效果,那是历经了几千年的循证医学,是很科学的。

    但往往就是有那么一些患者,好比是笔者的这一次生病,同样也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却感觉用不了这首方(这首方有不对证的存在):

    笔者急性扁桃体化脓,起病时是咽喉、上颚部剧烈疼痛如火烧,吞口水都痛,同时有往来寒热,高热至39℃,倒吸痰为质地浓稠的黄痰,甚至有棕色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中西药合用,中药以小柴胡汤加石膏汤,西药予头孢拉定0.5g,tid。一天下来,热退了,第二天起来,咽痛得以缓解。但当咽痛得以缓解的时候,出现咳嗽了,就是上述的咳嗽,而且上气感明显,咳声高亢有力,发作频密。

    舌体胖大是肯定的,而且满布齿痕,但不理想的却是舌质深红而暗,舌苔并不水滑,而且是干燥而黄不见底。

    脉也是浮,而且是洪、大数的实证之脉,重按弦硬,是水饮化热的表现。

    按教材说法,是越婢加半夏汤或者是小青龙加石膏汤。但感觉姜枣桂枝助热,如抱薪救火。此时突然灵光一闪,开出了以下这首方:

    麻黄5g、北杏10g、石膏50g、甘草10g

    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5g、苏子20g、生姜4片

    桑白15g、地骨15g、黄芩10g

    同时加大米一撮同煎。

    是以【黄芩泻白散】代替原方中的细辛干姜五味子。

    服药一帖,明显的有感觉(之前吃过阿斯美,仍然是咳得不停),昨晚服完第二贴(翻煲),一觉睡到天亮,无再发作了,今天?今天当然是把这喜悦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吧,哈哈……

    注意:服这个方之后,同样会出现咳嗽减少,而且出现口渴!的表现,也许就是寒饮化的标志吧(“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故也”)

    【泻白散】是钱乙的方(《小儿药证直诀》)“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桑白皮:桑树白色的木质部,色白入肺。

    《本草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及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水气、肺中伏火皆泻)

    地骨皮:枸杞的根。

    《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汤液本草》:“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之所以选泻白散,也是因为看到了后世以麻杏石甘汤加桑白皮(五虎汤),结合目前的状态,所以灵光一闪组出来的方,看来效果还是可以的。

    不知道坛中的各位有否也有相近的经验,希望不吝指教。更希望大家以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试验以下笔者的这个经验,看看这首方还有什么值得深挖的地方,继续发扬光大。

    医案:

    杏林之秀:女,73岁:8月20号初诊, 自述;心肺病多年,平时无大碍。此次由于吹风扇诱发了重感冒,经西医输液多日无果且病势加重,于我处诊之。现主要症状是面肿 腹胀满 喘 咳 痰。患者甚是沮丧说我今年73了,73, 84阎王不请自己去;怕这次我是活不过去了。我诊脉 脉浮,于是我哈哈哈大笑说,你放心 我保你过73岁这道坎。我说吃几幅中药就没事了,此时患者脸上露出点点的希望与喜悦。 问口苦口干渴否? 答口干苦渴粘。遂处方 麻黄10  干姜20  杏仁12  细辛6 小麦35  厚朴20  石膏40  五味子20  半夏15 原方. 考虑口苦严重加黄芩15。2副。 昨天24号复诊,面肿 腹胀全消 诸症平。脉已不浮 有点轻微结代,于炙甘草汤3副善后。

    ......

    《古今录验》续命汤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原方: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石膏麻黄杏仁类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up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