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辅政
东晋的第三位皇帝晋成帝的时,中央权力结构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晋成帝即位时仅5岁,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所以由他的母亲庾太后临朝听政。
虽然王导德高望重,在政治上仍然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庾太后主要还是信任她的兄弟,她的长兄庾亮就名正言顺地成为首要辅政大臣了。
庾氏兄弟执政之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一心想把权力从王导手上夺回来,就一改王导辅政时期保守、宽和的施政风格,打算整顿吏治,也打算进行北伐,要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北伐、收复中原就是一张很好的牌,如果成功的话,既能建功立业、深得人心,也能名正言顺地真正取代王导在士大夫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理想很丰满,现很骨感。庾亮北伐的意愿很强烈,能力却跟不上。在正式提出北伐之前,庾亮在一件大事上措置失当,导致了东晋前期影响非常大的“苏峻之乱”。
苏峻之乱
苏峻是当时的一位将军,曾为东晋王朝立过功,但后来恃功自傲,对朝廷不够恭敬。
庾亮打算解决这个问题,要解除苏峻的兵权。但由于庾亮操之过急,把苏峻给逼反了,而且庾亮还刚愎自用,对于一切防备苏峻造反的建议改不采纳,觉得苏峻没那么难对付。
没料到苏峻兵贵神速,而且兵精粮足,非常会打,迅速攻占了首都建康,并控制住了小皇帝和宰相王导等人。
此时惹起事端的庾亮却趁乱坐着一艘小船逃走了,让人觉得不仅没有能力,而且非常不负责任。好在东晋还有一批既忠心耿耿又具有实力的能臣,比如陶侃、温嶠、郗鉴等人,他们结成同盟,共同起兵勤王,才把苏峻消灭,最终解救了小皇帝。
北伐搁浅
这次事件不仅对东晋王朝造成很大损失,对庾亮的事业也是一次沉重打击。
经历这次事件后,庾亮的北伐壮志就此歇菜,他知道自己犯了极大的错误,主动申请离开中央,到地方上任职。
庾亮暂时失去了取代王导成为真正首席宰相的资格,也不可能再提出北伐的计划。
几年后,陶侃、温嶠等重臣们去世之后,庾亮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北伐了。他开始给另一位元老重臣郗鉴写信,数落王导的不是,试图取而代之的想法溢于言表。
王导后,大度地说:“庾亮是皇帝的亲舅舅,他要看中我这个位置,我就退隐归家。”其实心里很不舒服。
重提北伐
庾亮终于又提出了全面北伐的计划。朝廷让大臣们议论纷纷,绝大多数重要官员都是反对这个计划的。其中分析最为最透彻的,是一位名叫蔡谟的官员。
庾亮提出要北伐的时候,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就是后赵。而当时后赵的统治者就是石虎,石虎生性比较残暴,在战场上却能十拿九稳,打过很多胜仗,凭借着军事实力和自身的勇猛善战吞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
所谓的北伐,其实就是向石虎宣战。
蔡谟对庾亮说:苏峻很会打仗,但苏峻跟石虎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苏峻给石虎提鞋都不配啊,更况且上次你连苏峻都没打过。
在最重要的官员之中,只有王导是支持庾亮北伐的。王导聪明老辣,他支持北伐是有私心的,就是想庾亮栽个大跟头,受个大挫折,这样就没有精力来跟他争位子。
北伐和收复故土需要实力,而东晋王朝实力与能力都很欠缺,北伐不了了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