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评和分析
12月28日开区级汇报课。整堂课整体流畅,在班上上过一遍这节课,当时用了1节半课。其实对于开课,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第一遍上。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等。提前在班上上了一遍。
事实证明是很有必要,一些学生的基础很薄弱,第一次他们真的是跟不上。班上上完后,课后作业布置,课文背诵等,让他们充分消化。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再来听第二遍的时候,就能够跟得上节奏了。我能明显看出来了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对于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也都能答上来,而且很准确。看到这一点,我也非常的开心。
这其中也同样反映出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上,我们要注重基础,当我们真正的用心去体会,观察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是真的有很多学生是不会的。对于一个基础知识点,我们觉得他们会了,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一知半解。总是会有各种小问题,这就反映出来的问题,掌握不到位。我们得要耐心的讲解,不要操之过急。
二、他评和自我改进
在评课中,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针对课程设计和课堂流程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1、陈老师指出: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姿态,吸收新鲜事物。对于文中量词的训练,可以实际增加一些操练活动,不要过快。
2、吴老师指出: 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给与指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对于产出环节,学生角色扮演去购物时,角色要多样化,这样可以充分的联系实际,真正的用出来,增强实际体验。
林老师指出: 导入要和这一课的主题贴切,购物相关。即使是阅读课,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还是要多听,多看。除了看动画外,还可以再增加听的部分,听文本对话。
改进:这一点我确实忽略了,在读中环节,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文章的。虽然这是阅读课,可是文本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在读中环节,我们还是要安排听。让学生去听,除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外,还可以感知整个对话的语音等方面。
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比如: How many/much 等可以和实际的考点相结合。
组长静老师指出: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要尽量减少教师的讲授和中文。内容是引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向学习目标靠近,从而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梳理课文要清晰,尽量要用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表格,结构图等,这样可以通过表格信息直观看到文本的主要内容。
改:要通过设计好的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来说出我们希望的答案。这也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比如我在读前预测时,问了3个问题:
They are in the ___
Ben's father is ___
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我是想让他们说出来是在cooking,但是他们说的是shopping。这就反映出来,这个问题一步不够,我们还要再通过其他问题来帮助学生一步步向这个靠近。那就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厨房那可能做什么,看本的爸爸带着的围裙,这些细节处,都可以体现出他是正在做饭。what do we usually do in the kitchen? and you can see the clothes on Ben's father. It is an apron 这样搭建好问题来引导他们过去。
进修学校潘老师指出: 在单词部分,我们要呈现出来音标,尤其是一些比较长的单词,引导学生根据音节和音标等来拼读单词。减少单词中文意思,我们要充分运用图片,借助图片来表达其意思,这也训练了学生看的能力,在实际中练习中,也有根据图片匹配的题目。在平时就充分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会慢慢培养出来。
关于顺序性:学习目标上,我们应该充分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活动观的方式来写教学目标,层次要清晰和明确,有逻辑性
学习活动的呈现上,也同样要符合这个原则。基于语篇的内容和超越语篇的内容要安排好顺序呈现,不可过急。
关于支架:学生要产出,我们在前面就要为学生搭建好支架
把大目标分解下来,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通过达成小目标,实现大目标。呈现新知上,运用图片,动画等辅助。搭建内容支架,重点知识的呈现和梳理。比如通过读,复述,再现文本等。搭建评价支架,让学生去评价同学的表现,我们要给到学生一个评价标准,比如语音语调,语气是否表现出来了家长的口吻,句型运用等方面,让评价有据可依。
在实践中锻炼,感恩学习,感恩老师们用心的评价。一节课,思维的碰撞,大家互相交流,也是一种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