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村小的孩子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虐童、教育事故频频发生,择校、焦虑彷徨折磨着国人,这是怎么呢?或教师或学生或家长或制度?最终很多人让应试教育背起了这个黑锅。试问一下如果明天取消应试教育,中国的教育生态就会变好?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是否定的,那什么是造就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矛盾的路子又在何方?
【原有的农耕文化生态破坏了,村小教育自我疗理的能力较弱,矛盾最为突出。】
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相对稳定和谐。改革开放让人们富了起来,然随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原有的农耕文化的平衡被打破,并逐渐解体。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把农业看作是人类向更美好生活迈进的关键性一步,当作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经阶段,以为人类从事了农业就有了闲暇时间,才能用闲暇时间发明创造和著述立说,于是人类社会出现了巨大进步。其实此种观点实难成立,反而证明了过度的重视农业有很多弊端,甚至在某些方面它还曾经是个灾难。[1]例如,人类选择农业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人口的激增和人的营养状况的恶化问题。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人,人多收获也多,这样大大刺激了人口增长;稳定的农业生产又为人口的稳定而迅速增长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于是,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递增的循环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导致了人口激增,为了养活已经增长起来的人口又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在这种循环关系作用下,为了养活更多的人,世界许多地方的许多民族不顾其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普遍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走上了不可持续发展之路[2]。由于土地不能养活人们,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大批的人逃离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凋敝、村小贫弱就是必然。这一过程也伴着生源的急剧增加,减少,流失。因此,村小的现状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过程,不能归罪于个人或制度。
【复兴新型农业文化,构建乡村田园综合体,村小教育是排头兵。】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的阐述有三个关键词:乡村振兴、美好生活、精准扶贫。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平台,是美好生活的新样本,是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美好的“田园”是我国古代人们向往的理想空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找到新支点、新平台和新引擎。那么村小教育就是这个支点这个平台具有引擎的作用。
村小散落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基因,守护继承和发展好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适应并保护着不同的生态环境。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村小的发展不可能有着统一的方法和路径,但必须学会尊重,尊重土地、尊重环境、尊重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人性的需求。
总会有人抱怨,村小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认为是这些人造就了村小的萎缩和没落。总是想着改变处在村小这个圈子里的人,这种方法是没有作用的,村小没落和农村衰退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村小、农村的路在何方,村小、乡村振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村小作为乡村的文化基地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转变一种思想,学习必须生活化。把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是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是所有人值得去思考和实践的,如果能以此作为目标,每个人都会积极探索的人;把学习活动融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就是打破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实现无边界学习,这就构建了新型的乡村综合体;学校教育为更好地生活做准备,开展地域农耕文化校本课程,融合自然农法,未来科技、复兴新型农业文化。
【还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从过好每一天开始】
教育改革、团队建设、学生主体、不知喊了多少年,可现状不说大家都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教改之路举步维艰?为什么孩子得不到快乐?
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学到了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这当然是很快乐的事情。数学老师教了我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去超市买东西不至于算错账,甚至还会有人夸我们脑子真好使,我们不会感到快乐么?英语老师教了我们一句“how much?”出去旅游买东西的时候能让我们和外国人进行简单地沟通,而且极有可能同行的人还会夸一句“可以啊!”我们不会感到快乐么?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就像我们读文章不只是为了读文章,更多的是为了指导行动,学得多了,做事情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快乐感也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如果把生活学习紧密融合,让学习者主动实践,为生活实践而学习,快乐就会来临,幸福感就会增加。
会有人抱怨,我准备了好久,讲的很卖力,很认真,可学生就是思想不集中,就是有小动作。学不好能贵我吗?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体制的大有人在。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看“熊出没”看看孩子的表现,我相信秩序肯定好,思想很集中。如果看之前能有几个问题会很好的完成。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依靠着教师得无私奉献依靠着教师的情怀很难有所发展,即使有这样的成功例子那也是不了持续的?只要有网线,就有无穷的资源,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让孩子乐在其中是关键!教师轻松学生快乐这才可持续发展!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反观当下一提及村小,就冠以落后、弱差、留守、困境……我们是否该深刻反思些什么?
【1】[美]戴蒙德.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失误[J].农业考古, 1993(1).
【2】包玉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 结果 反思[G]社会科学战线· 2007年第4期·文化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