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国保家邦。沙场风云多变幻,忠魂已逝何渺茫。”提起杨家将,没有人不为他们的赤胆忠心而落泪,不为他们的浴血奋战而感动。有多少少年曾梦想自己成为杨家儿郎,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多少少女希望自己成为穆桂英、佘太君,能够指挥千军万马。
穆桂英挂帅、血战金沙滩、十二寡妇破阵等等,这些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出几个。但这些故事只是存在于小说和戏剧中,真实的杨家将并如我们熟知的那样。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了解一下真实的血性家族杨家将,通过杨家将的代代壮举,还原一个传奇家族的真实面目。
1、杨业易主,绝食而亡
杨家将的故事要从杨业讲起。杨业的祖籍在唐宋两代的麟州,也就是今天山东菏泽市的巨野县。麟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麟州的百姓普遍习武。杨业的父亲杨信就是麟州当地的豪强。
杨信的大儿子杨重贵被杨信作为质子,送到山西军阀刘崇那里。刘崇很喜欢杨重贵,收他为养子,改名为刘继业。刘崇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后汉灭亡后,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公元979年,北宋攻破北汉后,刘继元投降,从此归顺北宋。宋太宗特赐刘继业改回本姓杨,并赐名为杨业。杨业归北宋之后,他开始带领宋朝大军,为北宋镇守北方边疆。
公元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国,此后辽国人称他为“杨无敌”。可是到了公元986年,北宋的边疆军队不敌辽国,无奈之下,宋太宗只好命令军队准备撤退。
为了分散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宋太宗命令西路军主将潘美和副将杨业,将云、寰(huán)、应、朔四州百姓迁徙进入内地。由于北宋此时的步兵能力不足,北宋军队自己撤退都应接不暇,更无法掩护百姓安全撤离。
于是,杨业提出,正面抗衡是无法抵挡辽军的,宋军应该设法埋伏辽国军队。但是宋太宗派来的监军并不同意杨业的计策,还嘲讽杨业作为后汉降将,对北宋不够忠心。
杨业没有办法,只好请求自己在军队后方设伏,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与援军联合击退辽军。杨业自知此去危险重重,但他没有一丝胆怯。战斗开始后,面对辽军的冲击,杨业率领军队且战且退。可是,当敌人进入杨业的埋伏圈后,杨业却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援军。
无奈之下,杨业只好带领剩余将领和士兵与辽军殊死搏斗。后来,杨业因为受伤被俘。面对辽军的劝降,杨业表示拒绝。最后,他选择绝食三天,殉难而亡。
当杨业在辽国土地绝食而亡的消息传回汴京,宋太宗震怒。随后,宋太宗将监军免官罢职流放,主将连降三级。与此同时,宋太宗为了表彰杨业为国捐躯的英勇,他还对杨业的儿子们进行了封赏。
根据史料记载,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已经战死在陈家谷的杨延玉,剩余的六个儿子中,就属杨延昭战绩最为突出,他子承父业,继续镇守东北抵抗辽国。
2、杨延昭杨文广,武将逐渐衰落
公元999年,辽国的执政者萧太后挥兵南下,攻打宋辽边境的遂城。为了保护这个边境小城,杨延昭召集全城的青壮年,动员他们共同抵抗辽军。
在杨延昭的指挥下,辽国数万大军围攻遂城多日,城池依旧不破。恰好当时的天气气温骤降,杨延昭急忙命令军队往城墙外侧浇水。当晚,城墙上就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辽国军队面对这样的城池,无法攻破,只能选择撤退。
遂城保卫成功,宋真宗非常高兴,他召见杨延昭,夸奖他“复有父风,深可嘉也。”之后,杨延昭又和北宋名将杨嗣(sì)一起在山西大败辽军,再一次地保卫了宋朝边境。
公元1004年,辽国派二十万大兵南侵。在宰相寇凖(zhǔn)的坚持下,宋真宗亲临澶(chán)州前线,鼓励士兵作战。为了协助宋军在澶(chán)州出击,杨延昭主动从保州出击辽国,分散了辽军一部分兵力。
在这场战役中,杨延昭等北宋将领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攻进辽国境内。面对前后夹击的战局,辽国不得不与北宋议和。最终在公元1005年,宋辽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百姓争取到了百年的和平。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又长期驻守在高阳关前线,直到他五十七岁去世。杨延昭死后,他的儿子杨文广继续承袭父亲衣钵。在小说和戏剧中,杨延昭有一个儿子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叫杨文广。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宗保这个人物并不存在,而杨文广才是杨延昭的儿子。
后来,西北边境的西夏逐渐崛起,威胁到大宋的领土。范仲淹两次在宋夏前线,指挥作战,当范仲淹听说杨文广后,特意前去找他,鼓励他继承杨家先辈的遗志,精忠报国。
在公元1052年,杨文广曾以低级军官的身份,协助大将军狄青前去广西平叛。在战役中,杨文广立下军功。此后,他在广西担任地方长官长达十年之久。
后来,杨文广又被相继调回宋夏前线和宋辽前线。在宋辽开战之前,宋真宗打算割让七百里的土地给辽国。杨文广听说后,曾拟定作战方案呈现给宋神宗,但却被宋神宗驳回。公元1074年,杨文广病逝于宋辽前线。
杨文广死后,杨业的直系子孙没有人取得过显赫的功勋,逐渐成为下级军官。等到了北宋末期,杨家将这一支完全衰落。
3、杨家文官,辅佐北宋
但杨家还有另外一支系,杨业的弟弟有个孙子叫做杨琪。由于北宋的皇帝一直认为,读书人靠着科举考试走入仕途,不像武官手握兵权,所以文官对于皇权的威胁比较小,这一思想导致北宋的皇帝一直重文抑武。因此,杨琪决定从武将转为文官,并曾做到过二品光禄大夫。
杨琪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杨畋(tián)继承父亲遗志。他考中进士,使得杨家从武将世家彻底转换为文官世家。作为杨家的后人,尽管杨畋打仗不行,但他已经参透了北宋崇文抑武的政治本质。
杨畋作为文官可谓是非常尽职,他和司马迁一样是谏官,曾多次直言进谏。公元1059年,宋仁宗想给外戚升官,叫杨畋起草文件。杨畋直接回绝说,武将等人在山西前线作战保家卫国与辽国等抗衡,他们十几年都不曾升官。如今外戚没有任何功勋,怎么能够升官。宋仁宗听了杨畋的话后,直接把此事作罢。
公元1062年,当杨文广依旧战斗在边疆前线时,杨畋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六岁。杨畋一生为官清廉,死后身无长物。为了表彰他生前对北宋的贡献,宋仁宗赏赐杨家一柄御书的纸扇和二百两黄金。
根据史料记载,杨畋的儿子杨祖仁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北宋的大夫。杨祖仁之后,杨家的后人也逐渐消失在北宋的历史风云之中。
时间到了公元1127年,北宋经历了惨烈的靖康之变,惨痛的亡国教训,使得南宋的人们开始对复国翘首以盼。由此衍生出来不少爱国的小说和戏剧,其中杨家将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被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杨家将的故事更是走上了巅峰。“老令公、佘太君、杨六郎”这些人物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后世之人将杨家将的小说与历史混为一谈。但不变的是,杨家将那祖祖辈辈保家卫国的忠烈,一直影响着爱国儿女和无数仁人志士。
回顾杨家将的家族历史,让人万分感慨,这个继承汉唐遗风,武烈果敢的家族,在宋代之后,迎来了绝唱。好在,戏剧和小说重新赋予了杨家将新的生命,让这个家族的血性、勇敢、忠贞和爱国品质,能够千古传唱,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