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A、持续性。
B、多元结构。
C、早熟性。
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1)十六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跨入了近代社会,而中国建立在农耕经济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却备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许多西欧中世纪末期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已有之,比如商品货币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离土自由等,但是这些因素不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它的补充形态出现的,这就使得中国的农耕经济大大扩展了它的结构内涵,可以比较灵活地改变自己的表层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
早熟的经济因素往往与社会、政治诸多条件不相配合,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调。另一方面,它又使得人们夜郎自大,拒新保守。这种内部机制的自我制约,注定了中国经济会有一段长期停滞的发展经历。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人口增多,但是物质生产总量没有跟上来,加上还有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丛生,最后爆发战争,从而自发地调节了人口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但是这种以战乱、灾荒等为手段的调节循环,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惨重损失。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这种箝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剥削、意识形态上保守、官商勾结、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它使得中国社会在17世纪后,与西方社会拉开差距,逐步陷入了落后地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