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王蒙
人言《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多数人从《红楼梦》中看世态,而独辟蹊径,亦可从《红楼梦》中看文化。
《红楼梦》——孝文化
《增广贤文》中写到: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红楼梦》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极尽体现了对孝的阐述。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自云:“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古人常将辜负父母养育、先生教导之恩视为不肖,作者既有如此之言,《红楼梦》中便可以说蕴涵着深厚的孝思想。
曹雪芹对《红楼梦》中主线人物的书写都蕴含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贾宝玉便以真性情让读者印象深刻,也正因为这真性情,使得"孝"在他的身上得以体现。
第三十七回中这样写到,秋纹说宝玉之孝:“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宝玉确实素常是个细心体贴的人,秋纹以“巴巴的”、“亲自”这类词语来叙述宝玉送花之事,可见在秋纹看来,宝玉这一举动亦是难得的孝心。贾宝玉的身上有一股自然灵性,向来凭着自己的真性情说话做事,却无他意,自己园中的花,亲自灌水插好,亲自送给老太太、太太,其中并无矫揉造作之态。贾宝玉是个十分在乎儿女情长的人,却能如此行事,说明他是把母亲和祖母放在心上的。可见,他对于两位长辈是孝顺的。《论语·为政》篇中提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新的孝道内涵显现出子女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给,更是精神上的照顾与满足。而以贾家大户,自然不缺物质,贾宝玉送花之事正是对两位长辈的关爱与尊敬,亦正是儒家孝文化的体现,亦正是仁之"孝悌也者,其人之本也。"
《红楼梦》——仕文化
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仕文化对当时社会下的人们产生了特定观念,即通过仕途可以改变阶级,红学中便有体现。
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贾宝玉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于是贾宝玉便骂史湘云说的是混账话。红楼梦中,劝说贾宝玉求官走上仕途的人不胜枚举,但是站在贾宝玉这边的却独有林黛玉一人,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中,都把“仕”图当成正途看了。而贾宝玉不愿被这些束缚,于是在他人眼中,想要违抗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成了一个"异类"。
《红楼梦》——诗词文化
诗以言志,词以抒情。中国人对“诗词”执着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红楼梦》一书中通过诗词展现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贵族中的诗词文化。
《红楼梦》第70回中,她们大家结社来填写柳絮词。一篇是林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漂泊亦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是林黛玉眼中的柳絮,写出了凄美与悲愁,而薛宝钗不同,同样是写柳絮,却写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薛宝钗说:“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这两句写得好。把柳絮写得多么贵重,“白玉堂前”是多么华贵的所在。而且“解舞”,它懂得在白玉堂前舞弄出这么美丽的姿态。可见诗词文化在一书中丰富的展现。
《红楼梦》中提到贾政,说他正厅里挂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往浅里看,有吃喝玩乐,往深里看,包含着哲学、政治、文化、管理、人情世故……
《红楼梦》中对中国文化的描写丰富多彩,从文化窗口看红楼,正如王国维所言: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与文学文化之成就者,仅《红楼梦》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