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圣心源》精要(112)

《四圣心源》精要(112)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21:34 被阅读0次

    《四圣心源》精要(112)

                  黄岐之

              “痈疽根原”

[摘录1] 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意义] 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是寒伤营血之病。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由盛而衰),经脉败漏(阻滞,不通),熏于五藏(脏),藏(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是营卫之壅于外;疽是气血之阻于内。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腧穴)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痈肿)形圆。疽之外候(外露的征候),皮夭(死)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不同)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返回)之,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为(在)热,而根原于(在)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及其(还有)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在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应该)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泆(溃疡),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倘若不是)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延迟)也。若夫(至于)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无须)他方也。

[感悟] 痈疽是寒伤营血之病。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由盛而衰,经脉阻滞,熏于五脏,脏伤则死。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是营卫之壅于外;疽是气血之阻于内。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腧穴)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痈肿形圆。疽之外候,皮死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是)阴阳浅深不同之分。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返回,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在热,而根原在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还有寒化为热,壅肿痛楚,在此营卫遏闭之秋,应该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疡,经热外泄,营卫俱败,倘若不是崇补气血不能复愈。如果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延迟。至于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须他方。

[摘录2与(注释)] 桂枝丹皮紫苏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

治痈疽初起。

[摘录3] 《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意义] 《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寒颤貌)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指人体体表的一些皮肤疾病)。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中药)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感悟]  《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寒颤貌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中药)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摘录4与(注释)]  丹皮黄芪汤

桂枝三钱  桃仁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元参三钱  黄芪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皮肉壅肿,痈疽已成者。

热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摘录5与(注释)]  排脓汤

甘草二钱,炙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

[摘录6与(注释)]  桂枝人参黄芪汤

人参三钱  黄芪三钱,炙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炙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者。

[摘录7与(注释)]  黄芪人参牡蛎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者。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摘录8与(注释)]  仙灵膏

地黄八两  当归二两  甘草二两

黄芪二两  丹皮一两  桂枝一两

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

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摘录9与(注释)]  大黄牡丹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冬瓜子三钱桃仁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

[摘录10与(注释)]  参芪苓桂干姜汤

人参三钱  黄芪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阴盛内寒,及脓清热微者。甚加附子。

[摘录11与(注释)]  仙掌丹

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蜀)产者良,余处不可用。前胡四分,炒乳香一钱,去油没药一钱,去油血竭一钱 元参四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

研细,瓶收。

凡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相关文章

  • 2022.6.16

    四圣心源-阴虚

  • 2022-06-06

    四圣心源卷二-厥阴风木

  • 2022-06-10

    四圣心源卷二阳明燥金

  • 2022-06-08

    2022.6.7四圣心源卷二 少阳相火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再次理解“中气不败,则人不死”。2016年下半年,有一个事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某个小女孩9...

  • 5.15四圣心源学习心得

    2022-05-15 5.15四圣心源学习心得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悉...

  • 学习四圣心源,这张表格必须熟记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中,有一张六气名目的表格,原图如下: 我们学习四圣心源,这张表格必须熟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

  • 《四圣心源》读法

    拟将此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读。建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分析模型,其中需有病脉证症于一体。 除理解升降的核心之外,另补五行...

  • 四圣心源节选

    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 腑气内交,脏...

  • 四圣心源 卷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圣心源》精要(1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lx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