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真实自我、活出多彩人生
前几天,一位自称某某出版人的女士又打来电话,怂恿我掏钱购买据说刊登有我文章的某刊物。这位女士相当有执著精神,每隔一段时间就打电话联系一下,人艰不拆,我也只能委婉地说要向领导请示。
早年间在某公司上班时,一位前同事刚刚离职,他留下了一大堆散文选刊和两本厚厚的散文集。闲来无事翻看,我发现其中一本厚书中竟然刊有他的豆腐块文章,看来这位师哥也是文学爱好者啊。我记得当时办公室还有一位老师傅也酷爱文学,他早已头发花白、退休返聘,几乎每次聊天都会听他老人家提到自己那本诗集《梦的回眸》,据说马上就要出版,印数3000,当然完全是自费。
著名作家、画家高军老师也曾在其散文集《世间的盐》中提到一位对于画画特别痴迷的画友,也是被某些所谓的出版人忽悠,自愿掏钱购买印有自己作品的画册,那画册中当然还有齐白石、张大千之类,给人感觉自己俨然已经功成名就、享誉九州。
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谈到,可能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加大等等因素,大家普遍都会对自我社会身份产生焦虑情绪。与别人的社会比较让我们焦虑,对自己有过高自我期许或自我预期,也会让我们始终活在梦想无法实现的隐隐焦虑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那些热爱文学事业的前同事们,他们只不过是通过自费出版个人刊物来满足自己当“作家”的小小虚荣心,或者缓解自己的职业身份焦虑而已。就拿笔者来说,在内心深处可能亦不满足于某种卑微的职业身份或社会地位,于是没事也写写公众号,一方面自娱自乐,一方面也是一种丰富自我人生角色、缓解身份焦虑的手段吧。
当然除了让我们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职业身份、社会身份等,我们还可能拥有父子、儿女、丈夫、妻子、长辈、晚辈等伦理身份,还可能拥有业余摄影师、钓鱼爱好者、长跑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二次元”爱好者等等一系列寄托身心的自我身份认同。

比如在如今公司里我就认识一位同事,在我看来他是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擅长人像摄影,但好像他自认为光靠摄影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于是上班兢兢业业谋衣食、下班轻松愉快玩摄影,日子也算过得去。
之前办公室还有一位小伙也非常热爱诗歌,在我看来他写的诗实在是“呵呵”,但架不住人家爱写,时不时就能欣赏到他发在朋友圈的新作品。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心灵体操,无妨他人又有益身心,挺好的。再拿笔者来说,工作之余写写公众号,虽然可能水平有限、文笔艰涩、词不达意之类,但总归是一种热爱、一种难得的人生乐趣吧。如果没有这点人生乐趣,天天就只知道上班挣钱,就像被阉割的勤劳小蜜蜂一样,那样的人生岂不是太苍白乏味了。


总之,我觉得对治身份焦虑的方法其一是尽可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真实自我,有多大饭量端多大碗,不要好高骛远,当然也不宜妄自菲薄。另一方面还是要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生活及人生角色,不要把全部人生希望寄托在某个职业身份或生活角色上,如果万一被你寄予厚望的职业身份发展受挫,或者你的某个生活角色认同(比如谁谁的谁谁)让你备受打击等等,你可能就会产生没有必要的人生幻灭感,感觉人生失去了全部希望;其实那只是因为你的人生角色太单一、生活支柱太有限而已。
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身份或生活角色相对较丰富,我们的人生侧面相对较多元,某些人生领域暂时失败或发展不如预期,我们还有其他人生领域来填补内心缺憾与空虚,还有其他生活支柱可供依靠啊。唯有如此,狡兔三窟、多给自己的人生大厦树立几根支柱、打造几个房间之类,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加丰富多彩、从容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