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生时代读到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总是心潮澎湃。想当年诗人登高一望,多少兴亡旧事,皆如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又浩荡而去,不由得对这个文人墨客登高兴叹的京口北固楼异常向往。
不过几十年以后我才有幸登临北固山,兴奋之中也有些诧异,原来这座文明千古的北固山仅仅是一座海拔53米的小山丘,与我心目中泰山一样高大的形象有些差距。但是凭栏远眺确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不远处润扬大桥长虹卧波,瓜州古渡云水苍茫,眼底舟船往来穿梭,长江浩浩汤汤在烟雨弥漫之中无语东流.....
为什么这个仅仅几十米的小山竟然有无数迁客骚人喜欢吟咏它呢?可以先从老街提到的辛弃疾说起。
一、辛弃疾为什么要望神州?《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望神州
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66岁高龄的辛弃疾任职镇江知府。这时距离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回归南宋已经过去了40多年。40年中,虽然辛弃疾致力于北伐,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北定中原的理想。
望神州,即北望中原故土有收复之意,陆游曾经有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陆游和辛弃疾一样,临终也只有“但悲不见九州同”而已。
2、为什么要在北固楼望神州?
这就要说北固山的位置了,老街到了的镇江才知道,镇江不仅仅有北固山,还有两个山与北固山合称为“三山”风景区。
著名的金山现在和南岸相连,但是在古代金山被江水环抱。因此古人有诗云:卒然天立镇中流。而焦山至今还在江心,需要坐船往还。
所以当年建立军事设施时,就建立在了北固山上,根据《南史·萧正义传》记录:
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及上升之,下辇步进。正义乃广其路,傍施栏楯。翌日上幸,遂通小舆。上悦,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足须固守,然京口实乃壮观。"乃改曰北顾。
文中的“上”是指皇帝梁武帝萧衍,他在赞叹景色“壮观”的同时,也认为这里不是一个适合固守的要塞。因此把“北固”改名为“北顾”。看看风景就得了,靠它守住长江还是算了。
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还因为这里更有政治色彩,因此写逐鹿中原之志的诗词自然要在这里“北顾”了。
3、为何要提到: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去过北固山的人都知道,这座山虽小,可是历史古迹却不少,著名的甘露寺就在北固山,传说中刘备的试剑石,刘备与孙权骑马的“走马涧”都在这里。不过刘备招亲的故事与北固山似乎关系不大,据说当时的山上没有什么建筑。
但孙权称霸江东,政治中心一度迁到京口,在北固山下筑铁瓮城是有记录的。
辛弃疾驻守京口的时候,正是韩侂胄准备北伐的前期,自然辛弃疾会想到当年以弱胜强的南北战争-赤壁之战,孙刘联手的南方政权击败了北方政权。
想当时孙权年纪轻轻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占据东南不肯向敌人低过头。因此连曹操也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又何尝不是辛弃疾的叹息呢?南宋主持北伐的韩侂胄仅仅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不久就兵败而归,连自己的项上头颅都没有保住。
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曾经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老街专门写过文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的三重含义》.
这首词依然提到了孙仲谋,但是比起《南乡子》来更加明确的提到:英雄无觅。再也找不到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了。这个暗喻有点危险,我想辛弃疾不是嘲讽皇帝的无能吧?从结尾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自荐来看,应该更多地是讽刺朝廷中把持政权的这帮人的无能。
另外,辛弃疾还提到了另一个英雄人物,刘裕。刘裕小名寄奴,当年北伐大胜,甚至一度收复了长安。词中赞扬道: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两个人物都是皇帝,不知到南宋宁宗赵扩看到这首词当时会怎么联想?总之辛弃疾不久就被谏官攻击,降为朝散大夫调离镇江,之后又有调遣但是都被辛弃疾推辞不就,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已病重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三次北伐惨败的事情。从南宋开禧二年的结果来看,确实被辛弃疾说中,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将帅之才的情况下,宋宁宗的北伐惨败。开禧三年,主政的韩侂胄被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设计杀掉,传首金国求和。
小小的北固亭因辛弃疾的两首词更加名传天下,不过就像两首中的典故一样,北固山在辛弃疾以前就已经很有名了。
三、关于京口北固山的名作
1、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朝初盛唐时期的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唐朝五律的名作,被无数的唐诗选本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也有这首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首诗有句有篇很难得,更难得的是一首诗有两联警句。第二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出句恢弘阔大,对句被王夫之赞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令人叹服,《河岳英灵集》说唐朝宰相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这一联讲的是诗序的更替,虽然是残夜和旧年,但是诗人偏偏用新气象“海日”和“江春”带出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诗的结尾处透露有淡淡的乡愁,但是整首诗气象盛大,格调极高,因此说这首是有句有篇。
2、苏轼《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37岁的苏轼从杭州任通判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北上经过润州京口时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询问归期,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腊月,苏轼受命赴常州、润州、苏州等地赈灾救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询问归期,苏轼作了这首词以解其思乡之情。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碧琼梳比喻三面环水,青螺髻比喻青翠的北固山。晚唐皮日休有诗云: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苏轼在这一年秋天被派往了密州(山东诸城),三年后调往了徐州,然后又遭遇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宦海沉浮,真个难成归计。
结束语
从苏轼、王湾等人的作品来看,北固山仅仅是诗中普通的景色,主题都是思乡。而辛弃疾不同,两首辛词都是登高临远抚今怀古, 通篇都是感时忧世的报国之心。北固山在京口长江沿岸古渡旁边,无论是东西往来,还是北上南下,都是交通要冲。这里是南北割据时孙权、祖逖、刘裕、萧衍北望神州的地方,也是天下一统时期李白、王昌龄、王湾、王安石、苏轼等人羁旅感怀之所。
老街前些年在登临北固山时,也写过几首小诗以记此行:
《过镇江•登北固山》 @老街味道
形胜江南地,风光北固楼。长桥出烟雨,远渚卧洪流。
客子竟何叹,英雄曾旧游。西津有古渡,明日向瓜洲。
《念奴娇 京口北固山多景楼》@老街味道
江山千古,问凭临多少,英雄骚客?北界南疆遗铁瓮,角鼓兵戈无迹。祖逖横舟,孙刘携手,曾负垂天翼。浮岚摇翠,倚楼钟磬历历。
吟得风正帆悬,潮平岸阔,更想桓伊笛。白鹭落霞催晚照,剩有沧流凝碧。远岫参差,一桥飞渡,何处无生国。往来如梦,不知今夕何夕。
可惜老街在镇江时间过于匆忙,下次有机会多呆几天。还有西津古渡没有去看看,送辛渐的芙蓉楼旧址不知还有没有?不知道对岸瓜洲的水边公园有没有开放?
既然提到了芙蓉楼,就用王昌龄的这首绝句来结束吧。《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